
每到换季时节,总有一群孩子特别让人心疼——他们不停地打喷嚏、揉眼睛,夜里咳嗽不止,严重时甚至喘不过气来。这些孩子很可能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医学上称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数据显示,约80%的哮喘患儿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而过敏性鼻炎患儿中有20%~40%会发展为哮喘。这两个疾病就像一对“难兄难弟”,常常结伴而来,互相加重。
早期预警信号:这些表现要当心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就要提高警惕了:反复发作的喷嚏、鼻痒、鼻塞;夜间或清晨持续性咳嗽;运动后出现胸闷、气促;对冷空气、灰尘、花粉等特别敏感。这些可能是哮喘的前期表现。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的哮喘症状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长期慢性咳嗽,尤其在夜间加重,这种情况被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很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支气管炎。
过敏原筛查:防患于未然
早期筛查过敏原对预防哮喘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就像“皮肤的小面试”,将微量过敏原提取液滴在皮肤上,轻轻点刺,15~20分钟后观察反应。血清检测则是通过抽血检查过敏原特异性抗体。建议3岁以上的过敏体质儿童都进行筛查,常见的过敏原有尘螨、花粉、霉菌、动物皮屑等。知道孩子的过敏原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
环境控制:打造“低敏”生活环境
对于尘螨过敏的孩子,建议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罩;使用防螨床品;保持室内湿度在50%以下;定期清洗空调滤网。花粉过敏的孩子,在花粉季节要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洗脸漱口。宠物过敏的孩子最好避免饲养宠物,如果实在要养,至少不要让宠物进入卧室。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却能显著减少哮喘发作频率。
药物预防:科学用药保平安
对于高风险儿童,医生可能会建议预防性用药。鼻用激素喷雾可以控制过敏性鼻炎症状;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能减轻气道炎症;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预防哮喘发作的一线药物。很多家长担心激素副作用,其实目前使用的吸入激素剂量很小,且直接作用于气道,全身副作用很小。关键是要遵医嘱规范用药,不要症状一缓解就自行停药。
免疫调节:治本之策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是目前唯一可能改变过敏进程的方法。通过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过敏原提取物的接触量,让免疫系统逐渐“适应”过敏原。这种治疗需要坚持3~5年,有效率可达70%~80%。适合5岁以上、对单一或少数过敏原过敏的孩子。就像给免疫系统做"脱敏训练",虽然过程漫长,但效果持久。
日常护理:细心呵护见真章
预防呼吸道感染很重要,因为感染是诱发哮喘发作的常见原因。建议按时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流感季节少去人多的场所。适当运动能增强体质,但哮喘患儿要避免剧烈运动,游泳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泳池环境湿度高,能减少气道水分丢失。饮食上要均衡营养,多吃新鲜蔬果,避免已知的过敏食物。
应急处理:临危不乱有妙招
即使预防到位,有时仍难免发作。家长要掌握基本的应急处理:保持镇静,安抚孩子;让孩子坐位休息,解开衣领;立即使用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如果症状不缓解或出现口唇发紫等严重表现,要立即就医。建议随身携带应急药物,学校老师也要知晓孩子的病情和用药方法。记住,哮喘发作时越紧张症状越重,保持冷静很重要。
定期随访:长治久安之道
哮喘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肺功能检查是评估哮喘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家长可以记录孩子的症状日记,包括发作时间、诱因、用药情况等,这对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很有帮助。随着孩子长大,免疫系统逐渐成熟,很多孩子的哮喘症状会自然改善,但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管理必不可少。
过敏体质的孩子就像需要特别呵护的小树苗,早期筛查、科学预防、规范治疗,多管齐下,才能让他们远离哮喘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记住,预防胜于治疗,越早干预效果越好。与其等到哮喘发作时手忙脚乱,不如从现在开始,为孩子筑起一道健康的防护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