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胃肠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好发于秋季和冬季。它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由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导致,临床表现以腹泻、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为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威胁。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因此,了解小儿胃肠炎的病因、症状、治疗措施对于保障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带您认识小儿胃肠炎,帮助家长更好地呵护宝宝的健康。
小儿胃肠炎的病因
小儿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等都是常见的致病病毒。尤其是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元凶。除了病毒,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胃肠炎,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弯曲杆菌等。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食用不洁食物、暴饮暴食等,也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胃肠炎的风险。
小儿胃肠炎的症状
小儿胃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且性状改变,可呈水样便、蛋花汤样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患儿还可能伴有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奶块或胆汁。此外,腹痛也是胃肠炎的常见症状,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或腹部不适。由于频繁的腹泻和呕吐,患儿容易出现脱水症状,例如口干、尿少、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窝凹陷等。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发热、食欲减退、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小儿胃肠炎的治疗措施
补液是关键
治疗小儿胃肠炎的首要任务是纠正脱水。轻度脱水的患儿可以在家进行口服补液,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家长可以按照说明书,少量多次地给孩子喂服,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对于频繁呕吐的患儿,可以尝试每次少量喂服,例如每5~10分钟喂1~2茶匙,逐渐增加喂服量。对于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则需要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医生会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补液方案,以快速恢复体液平衡。
对因治疗和药物辅助
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医生可能会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病毒性胃肠炎通常具有自限性,无需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不仅对病毒性胃肠炎无效,反而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加重腹泻,甚至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对于寄生虫引起的胃肠炎,则需要使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医生也可能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止吐、止泻等药物缓解症状,但使用止泻药需谨慎,尤其对于婴幼儿,不恰当的使用可能会延缓病程,甚至加重病情。益生菌制剂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缩短病程,缓解症状,可以根据医嘱适量使用。
饮食调理和护理要点
在治疗期间,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调理。腹泻期间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建议给孩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米粥、面条、烂饭、苹果泥、香蕉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婴儿可以暂时改为低乳糖配方奶粉或无乳糖配方奶粉。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总的来说,小儿胃肠炎是儿童常见疾病,但家长们不必过度焦虑。只要我们了解疾病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就能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增强孩子自身免疫力,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一旦孩子出现胃肠炎症状,家长要及时采取措施,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做好家庭护理,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记住,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才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