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后突然腹痛难忍,肚子胀得像个鼓,还呕吐不止,想排便却排不出来——这些症状可能是肠道在“闹情绪”,医学上称为肠梗阻。了解肠梗阻的成因、症状和自救方法,能在关键时刻减轻痛苦,为治疗争取时间。
肠梗阻:肠道“堵车”的来龙去脉
肠道是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的通道,正常情况下,食物残渣在肠道蠕动的推动下,不断向肛门移动。当肠道被异物、肿瘤、黏连的组织或扭曲的肠管堵塞,就会形成肠梗阻。就像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无法通行,后面的车辆越堵越多,最终导致交通瘫痪。
引发肠梗阻的原因有很多:腹部手术后,肠道可能因黏连形成“通道狭窄区”;长期便秘的人,干燥的粪便可能堆积成块堵塞肠道;老年人肠道功能减弱,容易出现肠套叠或肿瘤压迫;误食异物、肠道炎症等也可能引发梗阻。无论哪种原因,肠道堵塞都会导致肠管扩张,压力升高,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求救信号:肠梗阻的常见症状
肠梗阻的症状往往来得突然且剧烈,主要包括:
腹痛:腹部出现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逐渐加剧,就像肠道在“抽筋”,疼痛部位多在肚脐周围,有时会伴有肠鸣音亢进,能听到肚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异常响声;
腹胀:肚子迅速膨胀,用手触摸时感觉紧绷,即使没吃多少食物,也会觉得腹胀,这是因为气体和液体在堵塞部位积聚;
呕吐:初期可能只是恶心,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若梗阻位置较低,呕吐物可能带有粪臭味;
停止排气排便:这是肠梗阻的典型症状,既不能放屁,也无法排便,说明肠道完全堵塞,食物和气体无法通过。
科学自救:关键时刻的正确做法
(一)立即停止进食进水
一旦出现疑似肠梗阻的症状,应马上停止吃东西和喝水,避免食物和液体继续进入肠道,加重堵塞和腹胀。此时肠道处于“堵塞状态”,进食只会增加肠道负担,让疼痛和呕吐更严重。
(二)采取舒适体位,缓解疼痛
患者可采取屈膝侧卧位,以减轻腹部张力,缓解疼痛。避免站立或剧烈活动,以免加重肠管扭曲或牵拉,导致疼痛加剧。同时,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促进肠道血液循环,但如果热敷后疼痛没有缓解,应立即停止。
(三)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肠梗阻属于急症,自救只能暂时缓解不适,不能替代专业治疗。出现症状后,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或由家人送往医院。在去医院的途中,让患者保持屈膝侧卧位,避免颠簸。到达医院后,医生会通过腹部检查、X线或CT等手段明确诊断,并根据梗阻原因和严重程度采取胃肠减压、补液、灌肠或手术等治疗措施。
(四)配合治疗,促进恢复
就医后,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若需要胃肠减压,应保持胃管通畅,不要自行拔除;接受补液治疗时,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是否有肿胀或疼痛;术后患者要按照医生指导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过早进食坚硬或不易消化的食物。
日常预防:让肠道保持通畅
(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上要注意均衡搭配,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促进肠道蠕动;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减少肠道刺激;吃饭时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说话,避免吞入过多空气。
(二)保持规律排便习惯
每天定时排便,避免长期便秘。若出现排便困难,可通过多喝水、适当运动等方式改善,不要长期依赖泻药,以免肠道功能紊乱。老年人和长期卧床的人,可每天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
(三)适当运动,增强肠道功能
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运动3-4次,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梗阻的发生风险。尤其对于腹部手术后的人,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可预防肠道黏连。
总之,肠道突然“闹情绪”引发的肠梗阻,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及时发现症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并尽快就医,就能有效降低风险。记住,肠道健康关乎全身健康,用心呵护肠道,才能让身体的“运输通道”始终畅通无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