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胥凤  单位:崇州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4
227

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且术后并发症风险大。若术后缺乏科学康复,可能面临长期卧床、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才能缩短卧床时间,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1.术后早期:基础功能激活

术后早期(1-2周)是康复的关键期,需通过被动与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

(1)踝泵运动。平卧,缓慢勾脚5秒再绷脚5秒,脚踝以关节为中心做360度环绕,每次20-30个,每日3-4次。此动作可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

(2)股四头肌与臀肌收缩。平躺,绷紧大腿肌肉保持10秒后放松,重复20-30次,每日3-4次。臀肌收缩时需保持臀部紧绷,辅助维持髋关节稳定性。

(3)床上抬臀运动。健肢屈膝,足底用力,双手借助床支架或肘关节将臀部抬起,以臀部离床为宜。此动作可强化核心肌群,减少压力性损伤风险。

(4)被动抬腿练习。家属协助患者缓慢抬腿,保持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度,避免关节脱位。

2.术后中期:关节活动与负重训练

术后中期(2-8周)需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1)屈髋屈膝训练。仰卧,一手托膝、一手托足跟,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屈髋<90度,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每日3次,每次1分钟5个动作。

(2)平卧外展训练。双下肢沿床面缓慢水平外展再收回,每次10个,每日3-4次。此动作可增强髋关节外展肌群力量。

(3)卧位到坐位转移。术后3-6天,双手支撑坐起,屈髋<90度,健侧腿先离床并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度<70度。随后在护士指导下,将患腿自然垂于床边,逐渐达到坐位平衡三级。

(4)助行器辅助站立与行走。使用助行器或健肢支撑站立,患肢由部分负重逐渐过渡至完全负重。行走时需保持两腿分开,双手提起助行器,向前移动10cm再放下,依靠助行器支撑体重,患肢迈步后健肢跟进。

3.术后后期:肌力强化与平衡训练

术后后期(3个月-半年)需重点强化髋周肌群,恢复自然步态。

(1)弹力带抗阻训练。采用侧卧位髋外展训练,8周后增加单腿站立练习,训练强度以次日无显著肌肉酸痛为宜,每周递增10%-15%负荷。

(2)重心转移训练。术后6周进行重心转移训练和障碍物跨越练习,使用平衡垫改善本体感觉。

(3)步态矫正。需关注步幅对称性,通过镜子反馈调整行走姿势。建议每日进行10-15分钟直线行走、八字步等专项训练,逐步恢复自然步态。

(4)上下楼与踏车训练。术后3周可进行踏车练习,座椅调高至膝关节微屈位置。上楼时先用健肢,下楼时先用患肢,避免屈髋>90度。3个月后弃拐自由行走,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站立。

4.康复期间的生活管理

(1)体位管理。仰卧位时,患肢稍外展,两腿间夹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患肢下垫软枕,从腘窝处开始由近至远处逐渐垫高呈坡形,保持患肢伸直。

(2)饮食管理。需保证每日摄入1.2-1.5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质,多食用深海鱼、鸡蛋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促进组织修复。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每日晒太阳15-20分钟。

(3)并发症预防。需保持口腔清新,进食时采取端坐卧位或半卧位,床头摇高30度,避免呛咳。定时翻身、拍背,遵医嘱使用雾化吸入、湿化给氧等措施防止痰液黏稠。勤翻身、对骨突起部位进行按摩或使用减压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力性损伤。

(4)禁忌动作。术后3个月内避免坐矮凳、跷二郎腿、弯腰穿袜子、系鞋带、捡东西等危险动作,防止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或内旋。

5.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原则。康复训练需遵循活动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强度由弱到强的原则,以不加重骨折部位疼痛为宜。

(2)家属配合。住院期间,护士需向家属详细介绍病情、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指导家属配合做好心理、饮食、并发症预防、功能锻炼等配合治疗。出院前,指导家属按时给患者服药、继续功能锻炼、定期复查。

(3)定期复查。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评估假体情况,出现异常疼痛、肿胀或活动障碍应及时就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