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意外伤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了解其现状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为大家梳理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家长们的预防能力。
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
1.窒息与气道阻塞:每个年龄段儿童的高发场景都有不同,如6个月内婴儿因睡眠环境不安全(如柔软床垫、枕头、毛绒玩具)导致窒息;1-3岁儿童吞食小物件(硬币、玩具零件、果冻、坚果)或边吃边跑引发气道阻塞。
2.溺水:高发场景为农村自然水域(湖泊、河流)及家庭蓄水容器(水桶、浴缸、水缸)。另外,5岁以下儿童溺水多发生在家中,5-9岁则多在水渠、池塘。
3.交通意外:高发场景为步行、乘车或骑行时未遵守交通规则,如未满12岁骑车、未正确使用安全座椅,或者家长监护疏忽,如让孩子在车旁玩耍或单独留在车内。
4.跌落伤:高发场景为从家具(床、沙发)、楼梯、窗户或游乐设施高处坠落。此外,4岁以下儿童因头部比例大,跌落时易受重伤。
5.烧烫伤:高发场景为厨房热液(沸水、热油)、浴室热水烫伤;接触电器、火源或化学物品(如清洁剂)。
6.中毒:高发场景为误食药品、清洁剂、化妆品或有毒植物(如农药)或者家长未妥善存放危险物品,如将消毒剂装入饮料瓶。
7.动物咬伤:一般是被宠物(狗、猫)或野生动物咬伤,尤其在未监护时。
家长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举措
1.家庭环境安全改造
(1)卧室:使用坚固婴儿床,避免柔软物品,安装窗锁,移除攀爬物品。
(2)客厅:收拾危险品(刀具、火柴),电器放置高处,电线隐蔽布置。
(3)厨房:安装煤气报警器,刀具、火源锁好,热液容器远离桌边。
(4)卫生间:使用防滑垫,马桶盖好,电器放置高处,避免蓄水容器。
2.有效监护
(1)时刻看护:儿童在水边、高处或进行危险活动时,保持“伸手可及”的距离。
(2)避免分心:监护时避免使用手机、聊天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3)特殊场景:洗澡时先放冷水后兑热水,水温控制在38℃左右;乘车时使用安全座椅,12岁以下儿童不坐副驾驶。
3.安全教育与习惯培养
(1)交通安全:教导儿童遵守交通规则,正确使用安全座椅、头盔;未满12岁不骑车,未满16岁不骑电动自行车。
(2)防火防电:教育儿童远离火源、电源,正确使用电器,不随意触碰插座。
(3)防溺水:教授游泳技能及自救方法,强调不在无监护下游泳;家庭蓄水容器及时倒空,避免儿童接触。
(4)防误食:药品、清洁剂等锁好,教育儿童不随意拿取,不模仿成人服药。
4.急救技能掌握
(1)海姆立克急救法:用于异物卡喉的急救,分年龄操作(婴儿拍背、儿童腹部挤压)。
(2)烧烫伤处理:遵循“冲、脱、泡、盖、送”五步法,避免涂抹牙膏、酱油等偏方。
(3)心肺复苏:对溺水、窒息等紧急情况进行急救,需定期培训和练习。
(4)跌落伤处理:观察意识状态,出血时按压止血,严重情况立即就医。
5.定期排查安全隐患
(1)家中:定期检查电线、电器、家具稳固性,确保无尖锐边角;窗户安装防护栏,阳台移除攀爬物品。
(2)户外:检查游乐设施安全性,避免在危险水域附近活动;小区内注意车辆盲区,教育儿童不随意奔跑。
6.安全习惯培养
(1)不触摸危险物品:家长要反复向孩子强调危险物品的危害,让孩子养成不随意触摸危险物品的习惯。例如,告诉孩子刀具、热水、电器等不能随便碰。
(3)保持卫生: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这不仅有助于预防疾病,也能减少因不卫生行为带来的意外伤害,如误食脏东西导致中毒等。
(4)有序玩耍:教育孩子在玩耍时要遵守秩序,不推搡、不打闹。在公共场所,要排队等候,避免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总结
在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过程中,只有家长自身具备了足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