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小板及相关参数检验是临床三大常规——血常规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血小板计数同样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但抽血不畅、EDTA抗凝剂依赖性聚集等因素会影响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准确性,从而误导临床,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骨髓检测或者输注血小板。
抗凝剂诱导的聚集
EDTA(乙二胺四乙酸)凭借出色的螯合钙离子能力,成为血常规检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广泛应用于全球临床实验室。然而,约0.09%-0.21%的人群会出现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这是由于EDTA能够激活部分患者血小板表面的特异性抗体,促使血小板在体外发生异常聚集。一旦血小板聚集,血常规检测仪器会将多个聚集的血小板误判为单个血小板,从而得出血小板减少的错误结果。
此类聚集并非无迹可寻。专业检验人员可以通过血常规五分类散点图、血小板直方图并结合实验室复查规则发现异常。在散点图中,血小板分布区域会出现明显异常;血小板直方图则可能呈现出峰型异常或尾部抬高的特征。涂湿片或进行瑞氏染色涂片均可以在镜下观测到血小板堆状聚集。以我院使用的迈瑞BC7500CS系列机器为例,该设备具备先进的检测模式,可通过使用CDR模式重测血小板,采取光学法的血小板结果进行报告。光学法基于血小板对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能够有效避免因血小板聚集导致的误判。另外,检验人员可与临床沟通,同时采集紫色(EDTA抗凝管)、蓝色管(枸橼酸钠抗凝管)进行复合检测,对比不同抗凝剂下的血小板计数结果,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性。
药物干扰
某些药物可能直接或间接引发血小板聚集,干扰血常规检验结果。
例如,硫酸镁通过改变血小板内cAMP水平诱导聚集,导致仪器计数偏低。cAMP作为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其水平变化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当硫酸镁使cAMP水平改变时,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增强,从而在检测中出现计数异常。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也可能引发冷凝集现象,干扰检测结果。在一项针对术后使用头孢曲松钠患者的研究中发现,约15%的患者在用药后出现血小板计数波动,进一步检查证实为药物引发的冷凝集现象所致。当遇到此类药物干扰时,检验人员应多关注血小板计数的历史结果并结合患者的用药史。如果结果波动较大,需及时与临床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如有需要,可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停药复查血小板计数,以便获取准确的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冷凝集素作用
部分患者血液中存在冷凝集素抗体(多为IgM),在低温环境下,这些抗体能够与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这种情况尤其见于支原体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例如,在支原体肺炎流行季节,医院检验科会接收大量因冷凝集素导致检测结果异常的标本。此类聚集在温育37℃30分钟或血浆置换后可部分纠正。温育处理能够使冷凝集素与抗原的结合力减弱,从而使聚集的血细胞重新分散;血浆置换则可以直接去除血液中的冷凝集素抗体,恢复血细胞的正常状态。
采血操作问题
抽血不畅、反复穿刺或抗凝剂混合不充分时,可能混入组织液或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聚集。当采血针头过细、采血速度过慢或患者血管条件不佳时,容易导致抽血不畅,使血液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过长,从而激活血小板。反复穿刺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增加组织液混入血液的风险,组织液中的凝血因子会启动凝血过程,促使血小板聚集。
此类情况需认真观察血小板直方图,检查标本性状。如果发现血小板直方图异常,如出现双峰或尾部抬高,同时标本呈现出凝集状态,应及时与临床沟通,告知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建议直接重新抽血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