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颈骨折,这个常常发生在老年人及运动爱好者身上的伤病,不仅带来身体的疼痛,更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帮助患者顺利康复,专业护士制定了一套科学的从卧床到负重的分阶段康复计划,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个康复 “时间表”。
卧床期(骨折后 1 - 2 周):基础护理与早期康复准备
骨折发生后的前两周,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休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减轻疼痛和肿胀,同时预防并发症。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骨折部位的情况,包括伤口有无渗血、患肢的血运和感觉是否正常等。
在护理方面,为防止压疮的发生,护士会协助患者每 2 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在骨隆突处使用减压垫。同时,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即用力向上勾脚至最大限度,保持 5 - 10 秒,再用力向下踩,同样保持 5 - 10 秒,每组 20 - 30 次,每天进行 3 - 4 组。踝泵运动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看似简单,但对卧床患者的康复意义重大。
此外,这一时期患者还需要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也就是在不引起关节活动的前提下,收缩肌肉并保持一定时间。以股四头肌为例,患者可以绷紧大腿肌肉,保持 5 - 10 秒后放松,每组 10 - 15 次,每天 3 - 4 组。通过这些早期的康复训练,为后续的康复打下基础。
离床活动期(骨折后 2 - 6 周):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当骨折部位相对稳定,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一般在骨折后 2 - 6 周,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尝试离床活动。离床前,患者需要先进行坐起训练,从半卧位逐渐过渡到端坐位,每次坐起的时间不宜过长,从 5 - 10 分钟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延长。
在确定患者坐起无不适后,可进行床边站立训练。护士会协助患者缓慢从床边坐起,双足着地,然后借助助行器或他人搀扶慢慢站立。站立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下肢无力等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应循序渐进,每次站立时间控制在 5 - 10 分钟,每天进行 3 - 4 次。随着身体适应,可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和次数。
同时,这一阶段患者还可以进行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护士或家属可帮助患者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运动,以及膝关节的屈伸运动,每个动作重复 10 - 15 次,每天进行 3 - 4 组。被动活动训练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损伤,旨在防止关节粘连,恢复关节活动度。
部分负重期(骨折后 6 - 12 周):逐步适应负重压力
骨折后 6 - 12 周,在复查 X 线显示骨折有初步愈合迹象后,患者可以开始部分负重训练。部分负重是指患者借助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让患肢承担部分体重,一般从体重的 1/3 开始。患者行走时,要保持身体平衡,双拐或助行器与患肢同步移动,健肢向前迈出一步,然后患肢和辅助工具跟上。
在进行部分负重行走训练的同时,患者还应继续加强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可以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即仰卧位,伸直下肢,缓慢向上抬起至与床面成 30 - 45 度角,保持 5 - 10 秒后放下,每组 10 - 15 次,每天 3 - 4 组。此外,还可以进行侧卧位抬腿训练,锻炼髋关节外展肌群的力量。
这一阶段,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行走的距离。部分负重训练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完全负重期(骨折后 12 周及以后):回归正常生活的准备
当骨折后 12 周及以后,经医生评估确认骨折完全愈合,患者可以开始尝试完全负重。完全负重意味着患肢可以承担全部体重,患者可以逐渐减少辅助工具的使用,直至独立行走。但在刚开始完全负重时,仍要注意行走的姿势和速度,避免长时间行走和剧烈运动。
在完全负重阶段,康复训练的重点转向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和肢体协调性。患者可以进行上下楼梯训练、慢跑等运动,但要遵循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的原则。同时,继续进行下肢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如进行蹲起训练、瑜伽等,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