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脏因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泵血能力下降,无法满足身体代谢需求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了解其病因,做好科学预防。
心力衰竭分类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伴有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危害
影响到肝脏健康:心力衰竭会影响到心脏供血和供氧,从而会影响到患者的肝脏健康,导致患者出现了肝细胞萎缩,或肝脏结缔组织增生等现象,如果不注意合理的治疗,患者肝脏部位会出现硬块和肿胀,甚至会诱发肝硬化。
低血钾症:心力衰竭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现象,如果治疗不当对患者的心脏健康和血液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引起心脏肌肉抽搐,也会导致低血钾症,从而会引起突发性昏迷或者死亡。
心脏负荷加重:心力衰竭会导致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还会引起下肢浮肿,从而引起患者全身乏力或局部水肿等症状。
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会引起严重的心脏缺血或缺氧,从而导致呼吸急促感,也会引起呼吸困难,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还可能引起呼吸暂停等。
心力衰竭病因
原发性心肌损害: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炎、遗传性心脏病等疾病,可能会造成心肌损害,进而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引起心力衰竭。
继发性心肌损害:存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因素形成继发性心肌损害,从而造成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出现心力衰竭。
压力负荷过重: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可能会导致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影响心脏射血能力,促使心脏代偿,并最终发展成为心力衰竭。
容量负荷过重: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以及严重贫血、室间隔缺损等可能会造成心脏舒张时,容量负荷增大,长此以往超出心脏能够代偿的范围,形成心力衰竭。
心室前负荷不足:存在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狭窄等疾病的患者,因为心室前负荷不足,导致心室充盈受损,较容易形成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预防措施
避免过度劳累。如果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中会严重影响到人体健康,导致心脑血管的压力增加,此时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会显著提升,为了自身健康着想,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合理安排工作、保证每天睡眠时间不应该少于10小时。
注意饮食。在生活中很多人的饮食习惯都是不正确的,如果长期大量的进食有刺激性的食物,并且以重口味的饮食习惯为主,很容易就会导致心脑血管受到伤害,继而诱发心力衰竭。因此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多加注意个人饮食习惯,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和水果,以此来帮助自己远离心力衰竭。
定期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个人体质,面对相关疾病时可以及时进行治疗,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因此建议患者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
调节情绪变化。如果长期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状态中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同时也会导致心脏供血出现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因此应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以此来预防心力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