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其珍贵程度更胜黄金,它的名字很特别,常被误解为“万能补品”,它就是风魔万千老百姓的人血白蛋白。
来之不易的“生命之液”
人血白蛋白的制备殊为不易。它需从健康献血者的血浆中,经过数十道精密提纯工序方能制成。由于血浆资源有限,供需矛盾始终存在。每一瓶人血白蛋白都凝聚着献血者的无私爱心和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是珍贵的医疗资源。
作为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的核心物质,人血白蛋白在调节血管内外液体平衡和维持血容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重症患者的重要救治药物,犹如生命之舟,承载着维系人体循环系统正常运转的重任。
亟待澄清的常见误区
尽管人血白蛋白在临床应用中有着严格规范,但民间关于它的误解却广泛流传,这些认知偏差不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1.“高级营养补品”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人血白蛋白是蛋白质的精华,可以作为高级营养品,能给体质弱的老人儿童,还有术后患者“补身体”。研究表明,人血白蛋白进入体内转运后,其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并不全面,缺乏人体必需氨基酸成分。营养价值远不及鸡蛋、牛奶等普通食物中的蛋白质。人体通过正常饮食即可合成足够的白蛋白,对于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更提倡使用肠内肠外营养剂。盲目补充人血白蛋白反而会抑制机体自身合成功能,如同“鸠占鹊巢”般扰乱正常生理平衡。
2.“增强免疫力”的误区
目前还有人认为人血白蛋白是增强体质的“灵丹妙药”。这是将人血白蛋白与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弄混淆了。免疫球蛋白是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卫士”,其使用适应症颇为严格,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而人血白蛋白是没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因此随意输注不仅不能提升免疫力,反而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3. 对浓度的盲目追求
部分患者认为“浓度越高越好”,实则临床应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例如低血容量患者更适合低浓度制剂,以避免加重循环负担,就像为干渴的植物浇水,需要循序渐进而非大水漫灌。
正确认知,回归科学使用轨道
为规范人血白蛋白的使用,国家已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那么,哪些情况才真正需要人血白蛋白呢?
根据药品说明书和医保政策,其核心适应症包括:
1. 失血、创伤、烧伤等引起的休克;
2. 严重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水平≤30g/L);
3. 肝硬化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6. 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
7. 心肺分流术、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烧伤等辅助治疗。
医保乙类,报销也严格遵循上述范围,仅限符合“抢救、重症或肝硬化、癌症所致胸腹水且白蛋白≤30g/L”的患者。
用药安全须知
使用人血白蛋白需注意:
约0.1%的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寒战等;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严重过敏性休克;
必须在专业医师和药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或输注;
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避免假冒伪劣产品。
人血白蛋白是来自他人生命的馈赠,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科学使用。只有当每一滴“生命之液”都用于真正需要的患者时,我们才能在救治危重症的关键时刻,让这份珍贵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价值,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份生命的礼物,共同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