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华  单位: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434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其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免疫系统薄弱,护理需兼顾科学性与精细化。以下从环境管理、喂养策略、感染防控、发育监测四大维度,梳理早产儿护理的核心细节,助力家长建立系统化护理体系。

环境管理:打造“类子宫”生存空间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需通过环境控制维持体温稳定。室温应保持在24-26℃,湿度55%-65%,使用暖箱或辐射台时需监测皮肤温度,避免包裹过紧影响呼吸。例如,体重低于1500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暖箱初始温度需设定在34-35℃,随体重增长逐步下调。

环境刺激需严格管控:

1.光线控制:采用可调节遮光窗帘,夜间保持全黑环境,避免强光刺激视网膜发育。

2.噪音管理:使用分贝仪监测环境噪音,确保不超过45分贝,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突然触碰或大声说话。

3.体位管理:采用“鸟巢式”护理,用软棉布卷成筒状环绕身体,模拟子宫内屈曲姿势,减少能量消耗。

喂养策略:从“肠外营养”到“自主吸吮”的渐进式过渡

早产儿消化系统脆弱,喂养需遵循“少量多次、逐步升级”原则:

1.初始阶段:出生后24小时内启动微量肠内喂养,每次0.5-1ml/kg,每2-3小时一次,通过鼻胃管或滴管缓慢注入,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

2.过渡阶段:当吸吮反射出现后,采用“半卧位喂养”,头高脚低15-30度,减少呛奶风险。例如,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可先尝试5ml/次的亲喂,观察吞咽协调性后再逐步增量。

3.强化营养:母乳喂养需添加母乳强化剂,满足早产儿对蛋白质、矿物质的高需求;配方奶喂养应选择早产儿专用奶粉,其能量密度达80-85kcal/100ml,显著高于足月儿配方。

喂养监测指标:

每日记录摄入量,体重增长目标为15-30g/天;

观察排便性状,若出现血便或腹胀,需立即暂停喂养并排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定期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评估钙磷代谢情况,预防代谢性骨病。

感染防控:构建“无菌屏障”保护体系

早产儿免疫系统未成熟,感染风险是足月儿的3-5倍,需执行以下防控措施:

1.手卫生强化:接触婴儿前必须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搓洗20秒,或使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指甲修剪至短于指尖0.5cm。

2.物品消毒升级:奶瓶、奶嘴采用高压蒸汽灭菌,衣物使用60℃以上热水浸泡30分钟,尿布更换后需用温水清洁臀部。

3.访客管理:限制探视人数,患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者禁止接触,家庭成员接种流感疫苗后48小时方可接触婴儿。

感染预警信号:

体温异常:肛温>37.5℃或<36℃;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次/分,伴三凹征或鼻翼扇动;

皮肤改变:出现脓疱、瘀斑或黄疸加重。

发育监测:从“生存”到“追赶生长”的全程追踪

早产儿需定期评估发育里程碑,实施早期干预:

1.生长曲线绘制:使用Fenton生长曲线图,每月测量体重、身长、头围,纠正月龄6个月内体重增长应达25-30g/天。

2.神经行为评估:采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NBNA),重点关注肌张力、原始反射及主动运动能力。例如,纠正月龄3个月时仍不能抬头45度,需排查脑损伤。

3.并发症筛查:

视网膜病变:出生后4-6周启动眼底检查,高危儿每2周复查至纠正胎龄40周;

听力障碍:出生后3天内完成耳声发射(OAE)初筛,未通过者42天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确诊。

家庭护理:从“医院依赖”到“自主管理”的能力建设

家长需掌握以下核心技能:

1.急救技能:学习新生儿心肺复苏术(CPR),家中备齐体温计、吸球、急救药箱;

2.喂养记录:使用标准化表格记录喂养时间、量、呕吐次数及大便性状,为医生提供决策依据;

3.情绪管理:加入早产儿家长互助小组,通过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避免“过度保护”或“忽视风险”的极端行为。

早产儿护理是一场“持久战”,需以科学方法为武器,以耐心和爱心为盾牌。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渐进的喂养策略、严密的感染防控和系统的发育监测,多数早产儿可在2岁前实现生长追赶,与足月儿无异。家长需牢记: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生命顽强的见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