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寿燕  单位:达州市通川区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1
935

住院患者因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极易引发压疮,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负担。尤其在老年、瘫痪、重症患者中,压疮的发生率更高。科学、规范的皮肤护理,是预防压疮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将围绕压疮形成的风险因素,介绍日常护理要点、体位管理与皮肤观察方法,帮助患者和护理人员提升防护意识,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

识别压疮风险人群,做好皮肤护理前的基础防护

住院期间,患者因病情限制常常需要长时间卧床或坐轮椅,活动能力下降,极易出现局部皮肤受压、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继而发展为压疮。识别高风险人群是预防压疮的第一步。常见高风险人群包括老年患者、长期卧床者、瘫痪或意识障碍者、骨折术后患者、营养不良或严重慢性病患者等。这些人群由于皮肤弹性差、免疫力低、疼痛感知弱等原因,压疮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护理人员应定期使用压疮风险评估工具(如Braden评分法),结合患者体位、皮肤状态和病史情况进行判断,做到早预防、早干预。

做好皮肤护理前的准备工作,是降低压疮发生的关键措施之一。首先,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至关重要。住院患者易出汗或排泄失禁,若皮肤长期潮湿,表皮屏障功能就会减弱,更容易被破坏。护理人员应每日为患者擦拭身体、及时更换尿布与床单,避免皮肤长时间接触汗液或排泄物。其次,避免摩擦和剪切力也非常重要。翻身时应使用翻身巾或助力设备,避免直接拖拽患者身体,以减少皮肤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对于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肩胛等),可使用软垫、泡沫垫等进行适当保护,减少局部受压时间和强度。

除了外部护理,提升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也有助于皮肤健康,降低压疮风险。营养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皮肤弹性、促进组织修复。护理人员应与营养科合作,为高风险患者制定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锌的饮食方案,必要时通过鼻胃管或静脉营养补充。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皮肤代谢功能。

科学护理方法助力压疮预防,提升住院质量

在预防压疮的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是关键。首要措施是定时翻身与体位变换。对于卧床患者,建议每2小时翻身一次,轮换使用仰卧、侧卧等姿势,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对于坐轮椅者,应每30分钟协助其改变坐姿或暂时起身。翻身时应轻柔操作,使用专用翻身枕或软垫减轻皮肤摩擦,同时记录体位更换的时间和方式,做到护理有据可查。此外,应避免让患者身体直接接触床架边缘、硬物或褶皱床单,这些细节常常是压疮形成的“隐性推手”。

合理使用减压设备可以大大降低压疮发生率。根据患者体型、病情及活动能力,选择合适的减压床垫、凝胶垫或气垫床,有效分散身体压力。对于骨突部位,可使用足跟垫、肘部垫等辅助材料进行缓冲,特别是骶尾部和足跟是最常见发生压疮的位置,应重点保护。在护理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减压器具是否摆放得当、是否定期更换位置,防止因辅助工具使用不当而引发新的压迫问题。同时,对使用轮椅或石膏固定的患者,要特别关注长期接触部位的皮肤状况,必要时垫上柔软棉布以减少摩擦。

加强皮肤的日常护理管理是保障患者住院质量的重要一环。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是基本要求。每天定时为患者检查皮肤,重点查看骨突处是否出现红肿、发硬、破损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可疑迹象,应立即处理并上报医生。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可定期使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使用碱性过强的洗涤用品,以免损伤皮肤屏障。同时,为增强皮肤抵抗力,可适当使用医用润肤乳液进行护理,改善干燥情况。

结语

压疮作为住院患者常见且可预防的并发症之一,关系到患者的舒适度、康复速度及住院质量。通过识别高风险人群、落实皮肤清洁与营养支持等基础护理措施,以及实施科学翻身、减压设备使用和局部护理等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应共同参与,提升防护意识,形成全面、系统的预防机制。只有将压疮防控落实到日常护理的每一处细节,才能真正守护患者的皮肤健康,促进其早日康复,提升整体医疗护理水平。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