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狗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但被狗狗意外咬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旦遭遇这种情况,很多人会惊慌失措,甚至因处理不当埋下健康隐患。别担心,本文将为你提供科学、清晰的处置指南,让你在面对狗狗咬伤时能冷静应对,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紧急处理:黄金四步,争分夺秒
1.保持冷静,去除异物:发现被咬伤后,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因惊慌导致操作失误。如果伤口周围有衣物、饰品等,需小心移除,动作要轻柔,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
2.彻底冲洗,清除病毒:立即用肥皂水(建议使用20%浓度的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水流要有一定压力,可选择水龙头直接冲洗,冲洗时间至少15分钟,条件允许时最好达到30分钟。这一步是为了尽可能冲掉伤口内的狗唾液、病毒和污染物。
3.轻柔挤压,排出污血:如果伤口有出血,可轻轻挤压伤口周围,帮助排出带有病毒的污血。注意挤压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伤口扩大或深层组织损伤。
4.严格消毒,阻断感染:冲洗完成后,使用稀碘伏或苯扎氯胺等对伤口进行消毒,75%酒精可用于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用棉签或棉球蘸取消毒剂,从伤口中心向外周擦拭,若伤口较深,需用棉签深入内部消毒,确保无死角。消毒后,伤口暂不包扎,保持开放状态,以利于病毒和分泌物排出。
二、规范就医:分级处置,精准应对
完成紧急处理后,需尽快前往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由专业医生根据伤口情况进行分级评估和规范处置。医学上根据损伤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不同等级的处置方式不同。
1.一级暴露:皮肤完好无破损:如果只是被狗狗舔舐了完好的皮肤,或与狗狗接触但皮肤没有任何损伤,属于一级暴露,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只需用清水清洗接触部位即可。
2.二级暴露:轻微抓咬无出血:若皮肤被抓伤或咬伤,但未出现出血(如仅有轻微红痕或表皮破损),属于二级暴露。此时需立即进行伤口冲洗消毒,并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疫苗接种有“5针法”和“4针法”两种程序:
“5针法”:在暴露当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各接种1剂,共5剂。
“4针法”(2-1-1程序):暴露当天在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4剂。
接种时尽量选择同一家机构和同一种疫苗,若无法实现,也可更换疫苗完成全程接种。
3.三级暴露:贯穿伤、出血或黏膜接触:当出现贯穿性咬伤(如伤口穿透皮肤全层)、明显出血,或黏膜(如口腔、眼睛)接触到狗狗唾液时,属于三级暴露。此时除了接种疫苗外,还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含有预制抗体,能立即中和伤口部位的病毒,而疫苗需7-14天才能产生抗体,因此对于三级暴露,两者缺一不可。免疫球蛋白应尽早注射,最好在伤口清洗后立刻进行,若未能及时注射,也需在第一剂疫苗接种后的7天内使用。
传统观点认为狗咬伤需延期缝合以减少感染,但临床实践表明,在充分清洗、消毒和接种疫苗的前提下,24小时内尽早一期缝合可降低感染风险,同时促进伤口美观愈合,减少后期畸形和治疗成本。
三、科学认知:避开误区,理性应对
1.误区一:“家养宠物已接种疫苗,被抓咬无需处理”。即使宠物定期接种疫苗,也不能保证100%免疫成功。动物免疫失败率约为5%-10%,且抗体水平会随时间逐渐衰减。因此,无论宠物是否接种过疫苗,被抓咬后都需及时处理伤口并就医,不可掉以轻心。
2.误区二:“超过24/48小时接种疫苗无效”。狂犬病毒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最短1周,最长可达1年。只要在狂犬病发病前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疫苗就能激发有效免疫,预防发病,切勿因错过“黄金时间”而放弃治疗。
四、咬伤后续注意事项
完成处置后,需密切观察伤口恢复情况。若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渗出脓液等感染迹象,或手部麻木、活动障碍等神经损伤表现,应及时就医。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伤口负担,促进愈合。
被狗狗咬伤虽然令人担忧,但只要掌握正确的处置方法,及时就医、科学应对,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让我们用科学和理性,为生活筑牢安全防线,让每一次与宠物的相遇都充满温暖与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