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银银  单位:德州市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4
320

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群来说,科学控制体重是管理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延缓病情进展且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关键。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慢性病患者容易陷入减肥误区,追求“快速瘦身”却忽略方法的科学性或身体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事与愿违。

一、控制饮食不等于极端节食,营养均衡才是减重核心

许多慢性病患者在控制体重时会盲目避开主食,误以为不吃碳水化合物就能快速瘦身。然而,主食作为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完全剥夺会导致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脱发、月经紊乱等营养不良症状。更重要的是,长期不摄入主食还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反而不利于控制慢性病。科学建议应以优质碳水替代精制碳水,将传统白米白面部分替换为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材,能够延缓血糖上升速度且增强饱腹感,减少总热量摄入。同时,水果代餐也是一个常见误区。虽然水果富含维生素,但其果糖含量高,摄入过多同样会转化为脂肪储存,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200克以内并避免葡萄、榴莲等高糖水果。

二、运动减脂重在坚持与方法,出汗多未必代表燃脂多

减肥过程中很多患者认为“出汗越多瘦得越快”,于是选择穿厚衣服、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甚至用桑拿、蒸汽等方式逼汗。这种方式看似效果显著,实际上排出的只是水分,并没有实质性减少脂肪,当水分补充后体重就会迅速反弹。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运动计划应以“循序渐进、适度有氧”为核心,快走、游泳、骑车等活动能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脂肪氧化,同时对关节负担小,更适合长期坚持。另外,可配合弹力带操、徒手深蹲等轻量力量训练,有助于维持肌肉量且防止基础代谢率下降。合理的运动安排不求速度,而重在适配个体情况。每次运动30分钟、每周5次以上的节奏比短期高强度运动更安全有效。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尤其对于慢性病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安全推进。

三、拒绝“捷径思维”,不靠药物靠生活方式改变才是正道

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减肥产品广告常常诱导人们相信“吃药就能瘦”,尤其是一些宣称“七天见效”“一个月瘦十斤”的产品更是吸引不少慢性病患者尝试。这类产品往往添加利尿剂、泻药或中枢兴奋剂,短期虽有体重下降的假象,却带来肝肾功能受损、内分泌紊乱、心律失常等严重风险。对于本就脏器功能易受损的慢性病患者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更需警惕的是“局部减脂”的虚假宣传。脂肪的代谢是全身性的,不可能只瘦肚子、只瘦腿,局部运动虽能加强该部位肌肉,但无法单独减少脂肪。科学减重强调“总体脂肪率降低+局部塑形”,应以饮食控制或全身运动为基础,再结合针对性锻炼塑造局部线条。研究表明每周减重0.5~1公斤是最理想且安全的节奏,超过这个速度会增加肌肉流失风险。慢性病患者更要树立“生活方式干预优于药物依赖”的理念,将控制饮食、科学运动、规律作息作为减重主线,逐步改善身体代谢环境才是可持续的健康之道。

慢性病患者的体重管理不只是减重,更是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远离节食、汗蒸、代餐和减肥药等“捷径思维”,回归饮食结构调整、适量运动和健康生活习惯的根本途径,是真正科学持久的控制方式。减重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持久战,用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方式坚持前行,才能在不伤害身体的前提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