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医生告知需要一周三次规律透析时,许多患者会感到迷茫和不安。透析,这个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看似重复而单调的“打卡”背后,藏着诸多关乎生存质量的关键细节。如何让透析治疗更安全、更有效?这份生存手册,将为你揭开科学透析的奥秘。
为什么要一周三次透析?透析频率的科学依据
透析的核心任务是替代肾脏工作,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同时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正常人的肾脏每天24小时持续工作,而透析治疗每次只能维持4小时左右的“清洁效果”。研究表明,若透析间隔超过3天,体内毒素和水分会大量蓄积,不仅会引发水肿、恶心、乏力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增加心脏、脑血管等器官的负担,甚至诱发高钾血症、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以尿素氮为例,它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废物,透析后浓度显著下降,随时间又快速上升。临床数据显示,一周三次透析可将尿素清除率维持在65%~70%,能有效控制毒素水平,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因此,规律透析是保障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透析前准备:细节决定安全
体重管理:透析前准确测量体重至关重要。透析超滤量是根据透析前体重与干体重(身体内无多余水分时的理想体重)的差值决定的。体重增加过多会导致单次超滤量过大,增加低血压、抽筋等风险;而体重测量不准确,可能导致脱水不足或过度脱水。建议患者每天在固定时间(如晨起排尿后)、穿着同样衣物测量体重,并做好记录,若体重增长超过干体重的5%,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透析方案。
血管通路护理: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持其通畅尤为重要。避免压迫内瘘侧肢体,睡眠时不侧卧于内瘘侧,穿衣服时选择宽松袖口;每天检查内瘘是否有震颤、杂音,若发现震颤减弱或消失,立即就医;透析前用肥皂水清洗内瘘侧肢体,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对于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要避免导管受压、扭曲,保持敷料干燥,按医嘱定期换药。
饮食控制:透析前需严格限制水分及高钾、高磷食物摄入。水分摄入过多会使透析时超滤量过大,增加心脏负担;高钾食物(如香蕉等)和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等)摄入过多,会引发高钾血症、高磷血症,导致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等症状。建议每日水分摄入量为前一天尿量加500毫升,高钾、高磷食物尽量少吃,或用焯水等方式减少其含量。
透析过程中: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透析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反应。常见的不适症状包括低血压、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当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低血压症状时,应立即告知护士,采取头低脚高位、减慢血流量等措施;若发生肌肉痉挛(如腿部抽筋),可局部按摩,并适当补充生理盐水;出现恶心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此外,透析过程中不要随意调节透析机参数或自行下床活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发生意外。若感觉穿刺部位疼痛、渗血,也要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透析后护理:巩固治疗效果
穿刺部位护理:透析结束后,穿刺点按压止血非常关键。一般采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力度以能触摸到内瘘震颤且不出血为宜,压迫时间约15~30分钟。止血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若有异常及时处理。24小时内避免穿刺部位沾水,防止感染。
监测身体状况:透析后测量体重、血压,与透析前数据对比,了解脱水情况和血压变化。若体重下降过多或血压过低,可能需要调整下次透析方案;若血压升高,需排查是否因透析不充分或水分控制不佳导致。同时,注意观察有无乏力、心慌、气短等不适症状,若持续不缓解,及时就医。
透析患者的日常健康管理
除了规律透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者至关重要。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损伤内瘘;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此外,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透析治疗是长期“战役”,掌握科学透析知识与自我管理方法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希望这份生存手册成为患者的“得力助手”,让透析更安全有效,助力患者拥抱有质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