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生化、免疫功能及生长发育、代谢、修补等生命活动而摄取和利用食物养料进行营养,对于重症监护室内意识障碍的患者,特别是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不能早期经口进食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具有显著优势,不仅能提供基本营养支持,还能通过保护肠道功能、调节免疫和促进神经修复来改善预后。
什么是肠内营养
是指通过消化道提供营养支持的方法,通常适用于无法经口摄入足够营养但消化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它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与肠外营养(通过静脉输液)形成互补。
肠内营养的主要好处
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感染风险
预防菌群失调:意识障碍患者常因卧床、胃肠动力差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肠内营养的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有利于内脏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调节,而早期肠内营养(24-48小时内启动)能保护肠道粘膜屏障,有效防止细菌移位,减少细菌和内毒素入血,降低脓毒症的发生。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比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可减少胃酸抑制导致的致病菌定植,但需注意呕吐、误吸的风险。
改善代谢状态,促进代谢稳定与神经修复
提供脑能量底物: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蛋白质分解加速,早期营养可提供足够能量和蛋白质,纠正负氮平衡。而肠内营养可提供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如支链氨基酸)、ω-3脂肪酸及抗氧化剂(维生素E、C)来支持受损神经元修复。
减少高血糖风险:合理肠内营养支持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性血糖调控,降低应激性高血糖对脑组织的二次损伤。
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减少ICU获得性肌无力:足量蛋白质可减缓肌肉分解,为后期康复提供基础。
缩短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肠内营养支持呼吸肌功能,减少膈肌萎缩,减少带机时间、加速脱机,从而缩短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
降低死亡率:研究显示,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6个月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
免疫调节与抗炎作用
可应用特殊免疫营养配方(如添加谷氨酰胺、精氨酸、核苷酸)。
减轻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肠内营养通过维持肠道淋巴组织功能,降低促炎因子释放。
经济性与安全性优势
费用更低:相比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成本显著降低,且无需担心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风险。
代谢并发症少:肠内营养更少引起再喂养综合征、胆汁淤积或肝功能异常。
肠内营养的方法
间歇推注法
方法:每次注入200-400ml营养液,每日4-6次。
适用:鼻胃喂养、胃肠道功能较好者。
优点:模拟正常饮食,方便护理。
缺点:可能引起腹胀、腹泻、呕吐、反流,不适合胃排空差的患者。
间歇重力滴注法
方法:营养液通过重力滴注30-60分钟/次,每日3-4次。
适用:胃或空肠喂养,耐受性较差者。
优点:比推注更温和,减少胃肠道不适。
缺点:仍需多次操作。
持续泵注法
方法:使用肠内营养泵24小时匀速输注(如50-100ml/h)。
适用:重症患者、空肠喂养(减少腹泻风险)、胃排空障碍、高误吸风险者。
优点:耐受性好,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缺点:需专用泵,活动受限。
循环输注法
方法:每日输注12-16小时
适用:长期家庭肠内营养患者。
优点:提高生活质量,接近生理饮食模式。
缺点:需调整输注速度以防不耐受。
肠内营养的注意事项
输注方式与速度控制
初始阶段:低浓度、低速开始(如20-50ml/h或200ml/次),逐步增加。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耐受表现时,应减慢速度或改用持续泵注。每次管喂时温度不可过高,38-40℃即可,每次至少间隔2小时。
体位管理
喂养时应抬高床头30°-45°,以减少反流和误吸风险。喂养后应保持半卧位30分钟,避免平卧,并避免进行翻身、扣背、吸痰等可导致呕吐、误吸的刺激性动作。
监测耐受性
每次胃管喂养前或每4-6小时应抽吸胃内容物(即胃残留量)。如胃残留量>200ml,应暂停喂养并评估胃排空情况。应观察有无腹胀,若出现呕吐,则应减慢速度或更换喂养部位(如改为空肠喂养);若出现腹泻,则应检查是否因输注过快、配方污染或乳糖不耐受所致。
胃管护理:应妥善固定导管,每次喂养前后用20-30ml温水冲洗,以避免堵塞。应避免将药物与营养液混合,因为某些药物易堵管,需研碎或选择液体剂型。
卫生与污染防控
营养液现配现用,开封后冷藏保存(≤24小时)。输注时每24小时更换输注管路,避免细菌污染。营养液配制前后严格手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