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性肠病(简称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和克罗恩病(简称CD),是一类常发生于青壮年,主要损害胃肠道的慢性炎症。其核心是肠道免疫系统“失控”,导致黏膜反复溃疡、出血甚至穿孔。溃疡性结肠炎炎症通常局限于黏膜表面,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常见的症状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混合粘液及血,伴随有腹痛、不停想要排便的感觉,此外还可能出现发烧、全身乏力和体重下降等。克罗恩病在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常见的症状有腹泻、腹痛、便血,还可以出现肛周不适、发烧、食欲不振、疲劳、乏力和体重下降等,炎症可能贯穿肠壁全层,引发肠梗阻、瘘管等严重并发症,绝非“拉肚子”这么简单。数据显示,我国克罗恩病患者中,约30%首发症状为肛周脓肿或瘘管,易被误诊为痔疮。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是“吃出来的病”吗?研究显示,IBD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衡及免疫紊乱相关,饮食并非直接病因。但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加重炎症,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而非盲目忌口。
诊断炎症性肠病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考量多个方面。医生首先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腹痛、腹泻的具体细节,如发作频率、疼痛程度、有无规律等。实验室检查更加不可或缺,必须排除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内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结肠镜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意义重大,能直接观察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并可取肠道组织做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腹部 CT、MRI 可以清晰地显示肠道的形态,为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有力依据。
虽然IBD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还无法完全根治,但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IBD需长期“维持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比如,使用生物制剂可快速控制炎症,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炎症”,即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在短期内急剧反弹,症状甚至比治疗前更严重的现象。研究显示,规律用药可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年无复发率提升至60%以上。
长期未控制的炎症确实可能增加肠癌风险,可以达到普通人群的十几倍,但规范治疗与定期监测是防癌的关键。建议每1-2年进行肠镜监测,早期癌变可通过内镜切除。患者无需过度恐慌,但需保持警惕,与医生共同制定长期管理计划。
炎症性肠病对妊娠是否有影响?IBD无传染性,也不被称为遗传疾病,但又有一定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患者子女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8倍,但我们知道,高血压、糖尿病也是有遗传倾向的,IBD患者同样可以结婚生子。只不过IBD患者的妊娠过程可能要多一些挑战,但通过孕前评估、孕期用药管理,绝大多数患者可生育健康宝宝。我国已有成千上万名IBD患者成功妊娠,母婴结局良好。
IBD虽无法根治,但已转变为“可控慢性病”,并非“绝症”。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规范治疗可使临床缓解率超80%,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当前,全球IBD研究正在飞速发展。从“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到CAR-T细胞疗法精准清除致病性免疫细胞,在一些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方面的深度融合,我国已有多个IBD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多方面开辟全新治疗维度。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会找到更好的IBD应对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