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烧伤意外时有发生,厨房热油飞溅、热水烫伤、火灾事故等都可能导致烧伤。烧伤不仅会造成皮肤损伤,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在烧伤急救过程中,血浆输注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把握血浆输注的黄金时机,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烧伤急救知识以及血浆输注的相关要点。
一、烧伤现场急救处理
烧伤发生后,现场急救处理是否及时、正确,直接影响烧伤的严重程度和后续治疗。烧伤现场急救需遵循 “冲、脱、泡、盖、送” 的原则。首先,用大量流动的凉水冲洗烧伤部位15-30分钟,目的是迅速降低烧伤部位的温度,阻止热力继续损伤皮肤及皮下组织。冲洗完成后,小心脱去受伤部位的衣物,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强行撕扯与皮肤粘连的衣物,防止造成二次损伤。若烧伤面积较小,可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凉水中进一步降温,但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不宜长时间浸泡,以免导致体温过低。之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烧伤创面,防止外界细菌污染,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条件。最后,尽快将患者送往附近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在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二、血浆输注的重要性
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凝血因子以及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电解质等成分。对于烧伤患者来说,血浆输注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烧伤会导致患者体内大量体液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进而出现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血浆能够补充患者丢失的体液,维持血容量稳定,保证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血液供应。同时,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有助于改善烧伤患者可能出现的凝血功能障碍,减少出血风险。此外,血浆还能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三、判断血浆输注的适用情况
并非所有烧伤患者都需要进行血浆输注,判断是否需要输注血浆,主要依据烧伤程度和患者的具体症状。烧伤程度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烧伤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创面较小,这类患者一般通过简单的创面处理和观察即可,无需进行血浆输注。而中重度烧伤,如烧伤面积较大,皮肤出现水疱、甚至焦黑,疼痛感强烈,且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口渴等症状,此时常需要进行血浆输注。另外,当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皮肤湿冷、脉搏细速等休克症状时,也提示可能需要通过输注血浆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四、血浆输注的黄金时机
烧伤后2-4小时是血浆输注的黄金时机。在烧伤后的短时间内,患者体内的体液丢失和生理紊乱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时及时输注血浆,能够迅速补充丢失的体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避免因休克导致身体重要器官功能受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在送医途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初步评估是否需要立即进行血浆输注;到达医院急诊后,医生会进一步对患者的烧伤情况、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确定是否符合血浆输注条件,并在黄金时间内安排血浆输注。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时调整血浆输注方案。
五、血浆输注前后的注意事项
在血浆输注前,医院会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输血相容性试验,按交叉配血次侧相容性原则输注,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的血浆可直接进行ABO 相容性输注,避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家属需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如实提供患者的健康信息,包括既往病史、过敏史等。在血浆输注过程中,患者和家属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血浆输注完成后,患者仍需在医院接受持续观察和治疗,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创面护理、康复锻炼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结语
烧伤急救和血浆输注是挽救烧伤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掌握烧伤现场急救的 “冲、脱、泡、盖、送” 原则,能有效减轻烧伤损伤程度;了解血浆输注的重要性、适用情况和黄金时机,有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希望本文的科普内容能够帮助大众在面对烧伤意外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并积极配合医疗救治,为烧伤患者的康复争取更多机会。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提高安全意识,预防烧伤意外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