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燕  单位:藤县妇幼保健院  发布时间:2025-07-30
3287

新生宝宝皮肤泛黄,是新手父母常遇到的问题。在藤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门诊,每天都有因黄疸咨询的家庭。60% 的足月儿和 80% 的早产儿出生后 1 周内会出现黄疸,绝大多数为生理性,可自行消退。本文从黄疸成因、分类入手,讲解家庭观察、护理及就医指征,助家长从容应对。

黄疸的本质与常见类型

黄疸因宝宝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胎儿在母体内靠胎盘获取氧气,红细胞较多;出生后自主呼吸建立,多余红细胞被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而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未成熟,胆红素无法及时排出,沉积在皮肤和黏膜上,使皮肤、眼白发黄。

黄疸按成因分三类:

生理性黄疸:出生后 2~3 天出现,4~5 天达高峰,足月儿 14 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至 3~4 周。宝宝吃奶、精神正常,无需特殊治疗。

病理性黄疸:出生 24 小时内出现,每日胆红素升高超过 5mg/dl,足月儿持续超过 2 周、早产儿超过 4 周,或消退后复现。常见原因有母婴血型不合、感染、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

母乳性黄疸:属特殊病理性黄疸,出生 1 周左右出现,2 周达高峰,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宝宝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暂停母乳 1~2 天胆红素明显下降即可确诊。

家庭观察与评估方法

家长可通过 “看、测、记” 三步法监测:

观察:黄疸从头部开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到手脚心。自然光下轻压宝宝额头、胸前皮肤,松开后呈黄色即有黄疸,蔓延至四肢远端需就医。

检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妇幼保健院可经皮测黄疸,无创便捷。藤县妇幼保健院建议出院后 3~5 天首次监测,足月儿胆红素超过 12.9mg/dl、早产儿超过 15mg/dl 需进一步检查。

记录:记录黄疸出现与消退时间、宝宝吃奶量、大小便颜色(尿深黄、大便发白警惕胆道问题),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家庭护理与辅助退黄方法

增加喂养:频繁吃奶促排便,助胆红素排出。母乳喂养每 2~3 小时一次,每天不少于 8~12 次;配方奶喂养按需调整,确保每日排尿 6~8 次、排便 3~4 次以上。

适当晒太阳:阳光中的蓝光可分解胆红素,宜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暴露四肢、臀部(避免直射面部和会阴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和晒伤。

母乳性黄疸喂养:无需停喂母乳,可在医生指导下少量多次喂养,或暂停 1~2 天改配方奶,胆红素下降后恢复母乳喂养。研究表明,持续母乳喂养不会损伤宝宝神经系统。

必须就医的 7 种情况

宝宝出现以下表现需立即就医:

出生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

24 小时内皮肤颜色明显加深;

黄疸持续超正常范围(足月儿 > 2 周,早产儿 > 4 周);

精神差、嗜睡、吃奶少、哭声弱;

抽搐、角弓反张;

尿深黄如茶色,大便灰白似陶土;

经皮胆红素超过警戒值(足月儿 > 12.9mg/dl,早产儿 > 15mg/dl)。

医生提醒,病理性黄疸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导致听力损伤、智力障碍等,但早期干预多数宝宝可康复。

医院常见治疗方法

病理性黄疸治疗方案依病因和胆红素水平而定:

蓝光治疗:此为常用方式,蓝光可将脂溶性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使其经尿液排出。宝宝需佩戴眼罩、遮盖会阴部,裸体躺在蓝光箱内,一般照射24~48小时,待胆红素水平下降后即可停止。

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溶血或胆红素脑病高危宝宝,通过置换血液可快速降低胆红素,以预防脑损伤。

药物治疗: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治疗溶血,或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均需遵医嘱。

手术治疗:胆道闭锁等器质性疾病需在出生60天内进行手术(如Kasai手术),否则可能导致肝硬化。

家长常见误区与解答

误区一:黄疸宝宝多喂水或葡萄糖水。新生儿胃容量小,喂水稀释胃液影响吃奶,减少胆红素排出,母乳或配方奶水分足够,无需额外喂水。

误区二:黄疸没退不能接种疫苗。生理性和母乳性黄疸不是预防接种的禁忌证,若宝宝体温正常、无严重疾病即可接种,具体请咨询社区门诊。

结语

面对宝宝黄疸,家长既要重视,又不必过度焦虑。生理性黄疸只需耐心观察,病理性黄疸早发现、早治疗即可阻断其危害。藤县妇幼保健院建议新手父母主动学习黄疸知识,定期进行儿保随访,科学守护宝宝健康。您的细心观察,是宝宝黄疸管理的关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