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铃沂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儿科、新生儿科  发布时间:2025-06-20
577

近10年来,全球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据统计,我国婴幼儿(0-3岁)食物过敏患病率已升至近11%,较20年前提高3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影响儿童的早期健康。面对这一健康挑战,采用科学的预防策略贯穿孕前、孕期、哺乳期及辅食添加期,可显著降低过敏风险。

一、孕期与哺乳期:奠定免疫基础传统观念认为母亲在孕期及哺乳期忌口可预防子代过敏,但现代医学研究揭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研究显示,与哺乳期严格忌口的母亲相比,哺乳期饮食多元化的母亲,其子代3岁前食物过敏发生率下降了75%。饮食多元化指的是母亲每日摄入10-12种食物、每周摄入20-25种食物,且不刻意回避高致敏食物。

多中心研究表明:孕妇在妊娠中晚期规律摄入花生、鱼、坚果、乳制品、小麦制品等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新生儿过敏性疾病发生率降低37%。孕期适量补钙及维生素D、晚期开始补充鼠李糖杆菌等益生菌,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子代发生过敏的几率。

二、母乳喂养:建立免疫屏障纯母乳喂养并不能预防食物过敏。但母乳可以促进肠黏膜屏障发育成熟、使食物抗原不容易穿过肠壁入血,由于该促进作用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才能获得满意效果,因此,如条件许可,建议纯母乳喂养持续至6月龄或更久。此外,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内共生菌群建立快、双歧杆菌及乳酸菌更丰富,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促进肠黏膜介导的口服免疫耐受,从而间接减少食物过敏发生。

已有证据表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前3天接触整蛋白配方奶粉会增加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因此,日本、欧洲等多个共识建议在新生儿生后早期母乳不足时可短期使用深度水解奶粉补充喂养。三、辅食添加:把握黄金窗口期4-6月龄是建立口服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早于4个月或晚于6个月添加固体食物(即辅食)不仅无预防食物过敏作用、反而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婴儿满4月龄且可扶坐、顶舌反应消失时即可开始引入固体食物,从蛋黄、肉泥、肝泥开始,而非以传统的米糊、蔬菜、水果为主。

现有超过90%的食物过敏由牛奶、鸡蛋白、花生、坚果、鱼、甲壳类、小麦、大豆、燕麦等九大类食物引起的,其中鸡蛋白、牛奶、花生是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最常见原因。传统观念认为应延迟引入鸡蛋白、花生等高致敏食物,但多项权威研究证实,4-6月龄起微量、持续引入高致敏食物,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降低食物过敏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婴幼儿膳食应做到食物多样化,即每日饮食中含有以下八种食物组:母乳、谷物及根茎类、豆类、坚果及种子类、乳制品、肉制品、鸡蛋、富含维生素A的果蔬、其他果蔬。食物多样化不仅是营养需求,更是免疫系统必需的"训练",大量证据表明,4-6月龄起引入多种食物(包括高致敏食物)可促进食物多样化、显著降低食物过敏风险。据统计,我国儿童在24月龄时达到食物多样化的比例仅为三分之一,如能保证每日摄入上述八种食物组中的五种,即满足“最低食物多样化”。

四、环境调控:构建健康微生态及皮肤屏障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与环境微生物密切相关。剖宫产、过度使用消毒剂、滥用抗生素、户外活动少等因素会破坏菌群平衡,增加过敏风险。研究发现,在出生后6个月内接触狗可减少未来哮喘及吸入过敏原致敏的风险。

    食物过敏原可通过受损的皮肤屏障对机体致敏(即环境暴露),如出生后能足量、坚持使用润肤剂,则可保护皮肤屏障、减少食物过敏发生。

五、科学识别食物过敏与应对婴幼儿食物过敏的表现主要见于皮肤及消化道,常表现为湿疹或荨麻疹、大便带血丝、呕吐等,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外用药及口服药,并经医生评估决定是否暂停可疑食物。少部分食物过敏表现为喉头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则应及时就医,有条件者可在家中配备肾上腺素笔。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