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顾名思义就是“麻了”“醉了”,这个“麻了”“醉了”的过程是什么样呢?麻醉,在大众眼里非常神秘。很多人都知道做手术就需要麻醉,对于麻醉的印象就是“打一针就睡觉了”“打一针就不痛了”“会根据你的身高体重打麻醉药”,似乎麻醉医生就是一个配药和打针的简单角色。事实是这样吗?麻醉也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流程吗?
什么是麻醉
麻醉,简而言之,就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患者解除手术或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医疗操作创造良好条件。
麻醉的种类
麻醉主要分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两大类。
局部麻醉:通过阻断特定区域的神经传导,使该区域失去感觉。局部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干扰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局部麻醉可进一步细分为表面麻醉、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等。
全身麻醉: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痛觉和记忆,并保持适当的肌肉松弛。全身麻醉药物可以是吸入性麻醉剂或静脉麻醉剂,它们与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接收,从而抑制大脑活动。全身麻醉过程包括麻醉前准备、诱导阶段、维持阶段和苏醒阶段。
麻醉的操作过程
评估患者:麻醉医生会在手术前与患者进行面谈,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手术情况和身体状况等信息。这有助于确定适合的麻醉类型和药物选择。
麻醉诱导:根据麻醉类型的选择,麻醉医生会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等方式给予麻醉药物。这使患者迅速进入无意识和无痛的状态。
维持麻醉: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过程的需要,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深度监测,调整和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可能会更改麻醉药物的浓度和剂量,以确保患者的稳定。
监测生命体征:麻醉医生会通过监测设备(如血压计、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等)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记录和评估患者的状况。
手术结束和苏醒:当手术即将结束时,麻醉医生会逐渐停止给予麻醉药物,以让患者从麻醉状态苏醒过来。密切监测患者的苏醒过程,并确保患者在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恢复意识和正常呼吸。
麻醉对身体的影响
麻醉的作用时间短暂、恢复完全、可控性好,并且对肝肾负担极小,基本上不会对身体产生额外的影响。另外,现在的监测手段和监测的项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确,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麻醉安全。在专业、细心的麻醉医生守护下,麻醉安全有极大保障,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麻醉会损伤大脑、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影响。当孩子手术获益大于风险时,麻醉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况且现在没有证据表明麻醉对大脑有害,所以,各位患者及家长大可放心。
麻醉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麻醉药物是有一定风险的,它会短时间内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因此,在进行麻醉前,患者需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既往病史,特别是患有糖尿病、哮喘、气管炎、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此外,麻醉前需要禁食禁水,以防止在麻醉过程中发生呕吐和误吸。感冒时也不建议进行麻醉,因为气道敏感性会增加,容易引发支气管痉挛和喉痉挛,导致呼吸困难。
总之,麻醉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安全有效的医疗技术之一。对于麻醉的内容,大家有着种种误解。通过对以上麻醉过程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正确地认识麻醉,接受手术时,不会产生过分的恐惧。无痛、安全、精准,是麻醉医生的关键词,舒适、快速、平稳是麻醉医生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