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颈动脉斑块是导致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元凶”。据统计,约30%的缺血性中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如何早期发现并干预颈动脉斑块,成为预防中风的关键。血管超声技术以其无创、便捷、高效的特点,成为筛查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详细介绍颈动脉斑块的危害、血管超声的工作原理、检查流程,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管理斑块,降低中风风险。
一、中风与颈动脉斑块:危险的“隐形杀手”
1. 中风的两大类型
中风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缺血性中风(占80%以上):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
②出血性中风: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
其中,颈动脉斑块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诱因。
2. 颈动脉斑块如何引发中风?
颈动脉是大脑供血的主要通道,当血管内壁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受损时,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斑块可能通过两种方式导致中风:
① 斑块破裂:斑块表面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
② 斑块脱落:部分斑块碎片随血流进入颅内,堵塞远端小动脉。
3. 哪些人容易长颈动脉斑块呢?
① 高龄人群(60岁以上风险显著增加);
②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
③ 长期吸烟、酗酒者;
④ 肥胖、缺乏运动者;
⑤ 有家族心脑血管病史者。
二、血管超声:无创探查颈动脉的“慧眼”
1. 什么是血管超声?
血管超声(颈动脉超声)是利用高频声波(超声波)探测颈动脉结构和血流情况的一种无创检查技术。它能清晰显示:
① 血管壁厚度(如内中膜厚度IMT);
② 管腔内斑块的大小、形态、稳定性;
③ 动脉血流速度及管腔狭窄程度。
2. 血管超声的优势
① 无创无辐射:适合重复检查,无副作用。
② 实时动态成像:可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
③ 成本较低:相比CT、MRI更经济实惠。
④ 早期筛查:能发现尚未引起症状的斑块。
3.血管超声的检查过程
① 准备工作:无需空腹,但要摘除颈部各种饰品。
② 体位要求:仰卧位,头稍后仰,暴露颈部。
③ 扫描过程:医生在颈部涂抹耦合剂,用探头沿颈动脉走行扫描。
④ 评估结果:测量血管内径、斑块大小,测量动脉正常管径处血流速度及狭窄处血流速度。
三、超声下的颈动脉斑块:如何判断危险程度?
1. 斑块的超声分型
根据斑块回声特征,斑块可分为:
①低回声斑块,其以暗区、脂质核心为主,性质不稳定,为高风险;
②等回声斑块,其回声与血管壁回声相近似,性质较稳定,为中风险;
③高回声斑块,其为亮斑、钙化或纤维化,性质稳定,为低风险;
④混合回声斑块,斑块包含多种成分,性质不稳定,为高风险;
不稳定性斑块(低回声、混合回声)更易破裂,需重点关注。
2. 关键评估指标
①内中膜厚度(IMT):正常<1.0mm,≥1.5mm提示斑块形成。
②狭窄程度:
轻度狭窄(<50%):定期随访。
中度狭窄(50%-70%):药物干预。
重度狭窄(>70%):可能需手术(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四、发现斑块怎么办?科学管理降低中风风险
1. 药物治疗
①降脂药(如他汀类):可稳定斑块,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②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可减少血栓形成。
③降压、降糖药:可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
2. 生活方式干预
① 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地中海饮食最佳)。
② 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③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斑块进展。
3. 手术干预
①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切除斑块,适用于重度狭窄患者。
② 颈动脉支架(CAS):微创植入支架,扩张血管。
五、预防胜于治疗:哪些人该做颈动脉超声?
1.建议筛查的人群如下:
① 年龄≥40岁,且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之一。
② 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中风病史。
③ 长期吸烟、肥胖、缺乏运动者。
④ 家族中有早发心脑血管病史。
2. 筛查频率
① 低风险人群:每3-5年一次。
② 中高风险人群:每年一次或遵医嘱。
六、结束语
颈动脉斑块是潜伏的“中风元凶”,而血管超声就像一位敏锐的“侦探”,能早期发现危险信号。通过科学筛查、合理干预,我们可以有效降低中风风险。如果你或家人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防患于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上现代医学的护航,才能让血管“畅通无阻”,远离中风威胁。
记住:预防中风,从关注颈动脉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