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手术室前,患者和家属最需要了解的是“如何配合医疗流程”。从术前禁食时间、个人物品存放,到手术室内无菌环境的要求,每一步都直接影响手术安全。例如,一颗隐形眼镜或一枚戒指都可能增加术中风险,而家属在等候区的明确位置和沟通方式,也能减少焦虑。了解这些细节,不仅能帮助患者做好身心准备,也能让整个治疗过程更高效顺畅。
一、术前准备:细节决定安全与舒适
1.身体状态的调整:手术前的禁食禁水是保障麻醉安全的核心环节。通常医生会要求患者在术前8小时停止进食固体食物(如米饭、肉类),术前2小时停止饮用清水。这一规定看似严格,实则与麻醉风险直接相关:麻醉药物会抑制人体正常的咳嗽反射,若胃内有残留食物或液体,可能因体位变化发生反流,误吸入肺部后会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对老年、肥胖或胃食管反流患者尤为危险。对于慢性病患者,术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用药方案。例如:高血压患者擅自停用降压药可能导致术中血压飙升,增加心脏负担和出血风险,因此需遵医嘱用少量清水送服当日早晨药物;糖尿病患者则需根据手术时间调整胰岛素剂量,避免禁食期间发生低血糖昏迷,或因高血糖影响术后伤口愈合。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的患者,通常需提前5~7天停药以降低术中出血概率。
2.个人物品的处理:进入手术室前,需取下所有首饰、假牙、隐形眼镜和金属物品。金属可能干扰手术设备(如电刀),假牙可能脱落阻塞呼吸道。建议提前将贵重物品交给家属保管,长发患者可用橡皮筋扎成低马尾,避免使用发卡。
3.心理调节与沟通:术前焦虑是正常现象。如果对麻醉方式(如全麻、半麻)或手术细节有疑问,建议提前列好问题清单,在术前访视时向麻醉医生或主刀医生咨询。了解“进入手术室后会发生什么”能显著缓解紧张情绪。
二、进入手术室后的流程与配合
手术当天,患者会被转运到手术室区域。护士会核对姓名、手术部位等信息,确认无误后协助更换手术服。手术服为开衫式设计,方便术中操作,患者无需担心暴露隐私——医护人员会全程用无菌单覆盖非手术区域。
1.麻醉阶段:麻醉医生会通过静脉留置针注射药物,或在背部进行椎管内麻醉(俗称“半麻”)。全麻患者可能在数秒内进入睡眠状态;半麻患者会保持清醒,但下半身失去知觉。此时有任何不适(如心慌、呼吸困难)需立即告知医生。
2.术中护理:手术团队包括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医生、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器械护士负责传递手术工具,巡回护士则全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调节输液速度。患者可能会听到仪器提示音或医护人员对话,这属于正常操作,无需担心。
3.特殊情况的应对:若术中需要输血、临时更改手术方案,医生会通过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现代手术室配备实时监测设备,一旦出现异常(如心率波动),团队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三、术后护理:从手术室到病房的过渡
术后护理阶段需重点关注四个环节:麻醉恢复期需根据麻醉方式区别护理,全麻患者会在复苏室观察1~2小时直至清醒,期间可能出现寒战或喉咙痛(由气管插管引起),而半麻患者需保持平卧6~8小时预防头痛,护士会协助每2小时翻身避免皮肤压伤;伤口护理方面,术后渗血和轻微红肿属正常现象,若疼痛程度超过4分(满分10分)可申请使用止痛药,现代镇痛技术如自控镇痛泵(患者可自行按压按钮控制药量)或局部神经阻滞既能有效缓解疼痛,又可减少药物依赖;恢复早期应在护士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勾脚、绷脚动作)预防血栓,饮食需从米汤等清流质逐步过渡到正常食物,腹部手术者需等待排气后再进食,同时避免牛奶、豆类等易产气食物;特别需警惕伤口持续渗血、体温超38.5℃、下肢突发肿胀疼痛或呼吸胸痛等异常信号,出现这些情况须立即联系医护人员。
总之,手术结束后,患者会被安全送回病房,但真正的恢复才刚刚开始。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疼痛、头晕等不适症状,严格遵循术后饮食和活动指导,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手术二室)
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