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季节,医院呼吸科急诊总能见到这样一群患者:他们被家属搀扶着,嘴唇发紫,每一次呼吸都像拉破风箱般费力,咳出的痰液比平时更多、更黏稠。这些人大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正经历着急性发作的煎熬。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达13.7%,每年因急性发作住院的患者超过300万人次,其中近1/4会在1年内再次入院,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当“咳、痰、喘”突然加重时,千万别硬扛,及时急诊就诊才能避免危险。
一、慢阻肺:被忽视的“沉默杀手”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就像肺部被逐渐拧紧的“阀门”,让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吸烟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80%以上的慢阻肺患者有长期吸烟史;此外,长期暴露于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粉尘环境,或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这种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症状隐匿。许多人最初只是偶尔咳嗽、咳痰,尤其早晨起床后明显,往往误以为是“烟嗓”“老慢支”而不加重视。随着病情进展,咳嗽、咳痰逐渐加重,出现活动后气短——起初是爬楼梯、快走时喘不上气,后来发展到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都感到费力。当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肺功能往往已受损50%以上,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二、急性发作: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慢阻肺急性发作是指患者原本稳定的“咳、痰、喘”症状在短期内突然加重,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这是身体发出的紧急信号,必须立刻警惕。
具体来说,症状加重有三个核心表现:
1. 咳嗽变得更频繁、更剧烈,甚至影响睡眠;
2. 痰液量明显增多,颜色从白色黏液变成黄色或绿色脓性痰,质地更加黏稠;
3. 呼吸困难显著加重,即使休息时也感到胸闷、气短,嘴唇和指甲盖出现青紫色(医学上称为“发绀”)。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轻度发作可能仅需调整用药即可缓解,但中重度发作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进展为呼吸衰竭。曾有患者因“小感冒”引发急性发作,起初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短短两天内就因缺氧陷入昏迷,送医时已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难度极大。
三、硬扛的代价:急性发作为何不能拖延?
临床上,许多慢阻肺患者对急性发作存在认识误区:有人觉得“这病就这样,忍忍就过去了”,有人担心“去医院要花钱、添麻烦”,还有人害怕“输液、用激素有副作用”。这些想法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急性发作时,气道炎症会急剧加重,大量分泌物堵塞气道,导致氧气无法进入肺部,二氧化碳无法排出体外。此时,身体处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双重困境:心脏为了代偿缺氧,会加快跳动,长期超负荷工作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大脑缺氧则会导致头晕、烦躁、嗜睡,甚至昏迷;严重时还会引起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
拖延就诊会让治疗难度大幅增加。早期干预时,通过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短期使用激素、抗感染治疗等手段,多数患者能在数天内缓解症状。但如果延误治疗,肺部损伤可能不可逆,甚至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才能维持呼吸,不仅治疗费用大幅增加,患者也要承受更多痛苦。
一项针对慢阻肺患者的跟踪研究显示,急性发作后48小时内就诊的患者,治疗成功率超过90%;而拖延72小时以上就诊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增加3倍,死亡率高达15%。因此,当症状加重时,“早一分钟就诊,就多一分安全”。
四、急诊就诊:为生命争取黄金时间
当出现急性发作症状时,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前往医院急诊。急诊医生会通过一系列检查快速评估病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首先,医生会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了解症状加重的时间、程度及可能诱因,听诊肺部是否有哮鸣音、湿啰音等异常呼吸音。随后,会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直接检测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判断是否存在呼吸衰竭;胸部CT或胸片检查可明确肺部是否有感染、气胸等并发症;肺功能检测(在病情相对稳定后进行)则能评估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
治疗方面,急诊的核心目标是迅速缓解气道痉挛、清除痰液、改善通气和控制感染:
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是缓解呼吸困难的关键,能快速松弛气道平滑肌,打开“堵塞的阀门”。
对于中重度发作患者,会短期静脉使用激素(如甲泼尼龙),减轻气道炎症和水肿。
若存在细菌感染证据(如脓性痰、发热),需及时使用抗生素。
当缺氧严重时,会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若出现严重呼吸衰竭,则需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甚至气管插管连接有创呼吸机。
经过急诊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在3-7天内逐渐缓解,随后可转回门诊继续长期治疗。但如果拒绝急诊干预,任由症状发展,可能错过逆转病情的最佳时机,造成终身遗憾。
五、预防发作:长期管理是关键
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预防急性发作比治疗更重要。通过长期规范管理,能显著减少发作次数,延缓病情进展。
基础措施包括:
彻底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厨房油烟、粉尘等危险因素。
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每年秋冬季节提前接种,能有效降低感染引发的急性发作。
坚持规律用药,如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
学会正确的排痰方法(如深呼吸后用力咳嗽),必要时使用祛痰药。
适当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增强呼吸肌力量。
此外,患者和家属应学会识别急性发作的早期信号,如咳嗽增多、痰液变稠、轻微气短等,一旦出现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家中可备简易血氧仪,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当静息状态下血氧低于90%时,需立即前往医院。
结语:
慢阻肺虽然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预防急性发作,患者完全可以维持正常生活。
当“咳、痰、喘”突然加重时,别让“拖延”成为健康的绊脚石——及时急诊就诊,才能为肺部争取喘息的机会,为生命赢得宝贵时间。记住,对慢阻肺患者而言,快速响应身体的“红色警报”,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