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任燕  单位:北京市健宫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0
1671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它的发展往往有一个“前兆”——结直肠息肉。许多结直肠癌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由早期的良性息肉经过多年甚至十几年逐步演变而来。正因如此,结直肠息肉的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成为预防肠癌发生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肠道健康缺乏足够重视,忽视排便习惯的改变、便血等早期信号,更谈不上主动进行肠镜检查。这种“讳疾忌医”的心理,使得不少患者在确诊时已发展为晚期肠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息肉现身:什么是结直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顾名思义,是生长在结肠或直肠内壁上的一种“小突起”,通俗地说,就是肠道黏膜上长出的“小疙瘩”。它们有的像小米粒一样小,有的则可能长得像黄豆甚至更大。虽然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它们却可能是通往癌症的一扇“危险之门”。

从医学角度来看,结直肠息肉是由于肠道黏膜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肿物,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根据其组织学类型,息肉主要分为两大类: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尤其是体积较大、表面不规则或存在异型增生的腺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而非腺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一般癌变的可能性较低,但也并非完全“安全”。

那么,为什么会得结直肠息肉呢?目前的研究表明,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其次,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爱吃红肉或加工食品、吸烟饮酒等,都会增加患息肉的风险。 

很多人可能会问:“息肉会有什么症状吗?”其实,在早期,大多数息肉并不会引起明显不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是在体检做肠镜时偶然发现的原因。不过,有些息肉如果体积较大或者位置特殊,也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交替)、腹痛、大便变细等症状,这时就需要引起高度警惕了。

最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但绝大多数的结直肠癌都起源于息肉。一般来说,从一个良性腺瘤发展为恶性肿瘤,可能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个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只要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就能有效阻止癌症的发生。因此,了解结直肠息肉的本质,正确认识它的潜在危害,是我们迈向健康肠道的第一步。

癌变之路:从息肉到癌症有多远

结直肠癌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由正常黏膜→增生→息肉→癌变的渐进过程,医学上称之为“腺瘤-癌序列”。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正是这段漫长的“过渡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干预机会。

大多数结直肠癌最初都起源于一个看似无害的良性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这类息肉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和增殖潜能,如果未被及时发现和切除,就可能逐步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为恶性肿瘤。这个过程就像是一辆缓慢启动的汽车,一开始只是轻微偏离轨道,但若不加以控制,就会逐渐驶向癌症的终点。

那么,息肉癌变的速度到底有多快?这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息肉的大小、组织类型、是否有异型增生等。一般来说,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息肉癌变风险较低,而大于2厘米的大型腺瘤,其癌变概率可高达40%以上。此外,如果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遗传性疾病,则息肉癌变的速度会显著加快,甚至在年轻时就可能出现癌变迹象。

息肉的发展路径虽然隐蔽,但并非毫无征兆。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或结构的改变,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早期信号,如大便带血、排便习惯改变(便秘与腹泻交替)、腹痛不适、大便变细等。然而,很多患者由于对这些症状缺乏警觉,或者因害怕肠镜检查而选择忽视,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最终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加大,预后也大打折扣。

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我们能在息肉尚未癌变或仅处于癌前病变阶段时就将其发现并切除,几乎可以完全阻止癌症的发生。研究显示,通过定期肠镜筛查并及时处理息肉,可使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降低70%以上,死亡率下降90%。这充分说明了早诊早治的重要性。

因此,了解息肉的癌变规律,树立“防癌于未然”的意识,是保护肠道健康的关键。对于5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史者或长期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人群,更应主动进行肠镜筛查,把握住预防肠癌的黄金窗口期。

肠镜探秘:如何发现藏匿的息肉

在众多检查手段中,肠镜被誉为发现结直肠息肉的“火眼金睛”。它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的真实情况,还能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进行活检或切除操作,是目前诊断和预防结直肠癌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

肠镜是一种柔软、可弯曲的内窥镜,前端装有摄像头和光源。医生通过肛门将肠镜缓缓送入大肠,镜头所到之处的图像会被实时传输到屏幕上,肠道黏膜上的任何异常结构,如息肉、炎症、溃疡甚至早期肿瘤,都能被清晰地捕捉。整个过程虽然听起来有些令人紧张,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可以顺利完成,而且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多种方式来减轻不适感,例如无痛肠镜就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患者几乎没有任何痛苦。

很多人担心肠镜检查会很麻烦或者很难受,其实只要做好检查前的准备,整个过程是安全且可控的。检查前一天需要按照医生指导进行肠道清洁,通常包括流质饮食和服用泻药,以确保肠道干净、便于观察。如果肠道准备不充分,可能会影响检查效果,甚至遗漏小的病变。

除了肠镜,还有一些其他筛查方法可供选择,如便潜血试验、粪便DNA检测、CT仿真肠镜等。这些方法虽然操作简便、无创,但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不能替代肠镜作为“金标准”的地位。便潜血可以提示是否有出血迹象,粪便DNA检测能发现某些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而CT仿真肠镜虽能看到肠道轮廓,却无法取样化验或即时处理问题。因此,一旦这些初步筛查结果异常,最终仍需依靠肠镜来确认诊断。

那么,哪些人应该定期做肠镜呢?一般来说,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5至10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如果有家族史(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结直肠癌或息肉),则应提前到40岁甚至更早开始筛查,并缩短间隔时间;此外,长期便秘、腹泻、便血、腹痛等症状持续存在者,也应及时检查。

肠镜不仅能“看见”息肉,还能在发现后立即进行微创切除,无需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极大地降低了癌变风险。可以说,每一次肠镜检查,都是一次对健康的深度体检,是对未来癌症风险的一次精准拦截。因此,不要因为害怕或忽视而错过这道防线。从“肠”计议,主动检查,才能真正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病先防:“肠”安无忧的生活方式

预防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乃至降低其癌变风险,关键在于从日常生活中着手,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俗话说,“病从口入”,肠道健康与我们的饮食结构、作息规律、运动习惯密切相关,只有主动干预可控因素,才能真正实现“未病先防”。

饮食调整是守护肠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建议减少红肉(如牛肉、羊肉)和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肉、火腿)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增加肠道负担。同时,应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它们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稀释致癌物,从而保护黏膜健康。此外,保持饮食多样化,适量补充富含益生菌的发酵食品(如酸奶),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控制体重、坚持锻炼对肠道健康同样重要。研究发现,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会显著增加患结直肠息肉和肠癌的风险。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不仅能改善肠道蠕动功能,还能增强免疫力,降低慢性炎症的发生率。

戒烟限酒也是不可忽视的预防措施。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肠道,而过量饮酒则会损伤肝脏功能,间接影响肠道代谢环境,增加息肉发生的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