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艳  单位: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2
520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心律不齐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人群涵盖各个年龄段,尤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心律不齐轻则引发乏力、胸闷、心慌等不适,重则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需引起高度重视。在治疗方案中,护理干预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有助于控制病情,也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心律不齐的类型与临床表现

心律不齐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不同类型的心律不齐,其症状和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一般来说,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跳不规则、跳动“漏一拍”或“连跳两下”,有些人则表现为头晕、乏力、胸口发紧,甚至晕厥。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的情况也不少,尤其是无明显症状的隐匿性心律不齐。部分患者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亦有部分在安静状态下突然发作。

心律不齐可能是原发性疾病,也可能是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或系统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引起。因此,准确识别病因、明确诊断,是制定治疗与护理方案的前提。

护理在心律不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1.急性期护理:密切监测、确保安全。

在心律不齐急性发作期,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率、心律、血压及意识状态,及时识别危重征兆,如严重心动过缓伴意识障碍、室颤等,以便快速启动急救措施。对于服药患者,需严格执行医嘱,规范用药,防止剂量错误或重复给药。若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注意观察其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如低血压、肝功能异常等。心电监护应持续进行,以便动态观察药效与心电图变化,评估干预效果。

此外,需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不必要的体力活动,以减少心脏负担。严防跌倒、跌伤等并发症。

2.康复期护理:促进恢复、改善预后。

病情稳定后进入康复期,此阶段护理重点是恢复体力、调整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生活方式。护士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帮助他们理解心律不齐的性质、危害及防控措施,增强依从性。

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低盐、低脂为主,避免摄入咖啡、浓茶、可乐等含咖啡因饮料,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防止诱发心律失常。对于因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不齐,需协助调整饮食结构,补充适量钾、镁等矿物质。

心理护理同样重要。许多患者会因反复发作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甚至担心猝死。护士应耐心倾听,给予心理疏导,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或心理干预。建立支持系统,如患者互助小组或定期回访机制,可有效缓解其孤独与担忧感。

3.长期护理:稳态管理、防止复发。

心律不齐属于易复发疾病,长期护理管理是预防其反复的重要环节。首先,护士需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电监测数据、药物使用情况及身体状况,确保治疗方案的持续性与有效性。要鼓励患者坚持随访,按时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慢骑车等,以增强心肺功能。运动方案需个体化制定,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异常。对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需协助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做好疾病协同管理。

此外,家庭护理环境的优化也至关重要。建议在家中配备简易血压计、脉搏监测仪等工具,帮助患者自我监测。护士可通过电话、线上平台等方式进行远程指导,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的护理策略

心律不齐的护理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及生活背景制定个体化方案。例如,老年人因机体功能衰退、基础病多,护理中需注意防跌、防药物不良反应,强调综合管理;而年轻患者则更易忽视疾病管理,护理工作重点需转向行为干预和生活方式教育。

对装有起搏器或埋藏式除颤器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掌握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如电池寿命、操作注意事项、电磁干扰源的规避等,并定期协助患者前往专科进行设备检查。

通过科学、系统、专业化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协助患者平稳度过急性发作期,更能在长期管理中发挥稳节拍、促康复、防复发的重要作用。对患者而言,“心律不齐咋办?护理帮你稳节拍!”不仅是一句科普口号,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安全承诺。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