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手术往往让患者对术后疼痛充满恐惧,剧烈疼痛不仅影响休息与进食,还可能延缓伤口愈合、增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风险。近年来,腹横筋膜阻滞技术作为一种精准的局部镇痛方法,为腹部手术患者带来了减痛新选择。这种技术通过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腹横筋膜平面,阻断腹壁感觉神经传导,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成为加速术后康复的重要助力。
一、腹横筋膜阻滞:精准“阻断”疼痛信号
腹横筋膜是位于腹壁深层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其周围分布着支配腹壁感觉的重要神经——腰丛分支(如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等)。腹横筋膜阻滞技术的核心原理,就是通过超声引导将局部麻醉药(如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精准注射到这一筋膜平面,让药物扩散并作用于周围神经,暂时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递。与传统的全身镇痛或腹壁逐层浸润麻醉相比,这种方法具有显著优势:一是靶向性强,仅作用于腹壁神经,不影响腹腔内脏器功能,也不会抑制呼吸或胃肠蠕动;二是镇痛时间长,单次阻滞可维持8-12小时,使用布比卡因脂质体,镇痛时间甚至能延长至72小时,覆盖术后疼痛最剧烈的阶段;三是操作便捷,在超声可视化引导下,医生能清晰看到腹壁各层结构,避开血管和内脏,注射过程仅需5-10分钟,几乎无创伤。
二、适用范围:这些腹部手术都能“用上”
腹横筋膜阻滞应用范围广泛,适合下腹及盆腔手术,如腹股沟疝修补术、脐疝修补术等腹壁疝手术,剖宫产手术(能有效减轻术后宫缩痛与腹壁切口痛的叠加不适),阑尾切除术、结直肠手术等下腹部开放性或腹腔镜手术,以及膀胱、子宫等盆腔脏器手术。但其并非适用于所有腹部手术,对于上腹部手术(如胆囊切除术、胃癌根治术),单独使用腹横筋膜阻滞的镇痛效果有限,通常需联合其他镇痛方式(如硬膜外阻滞),不过近年来研究发现,对腹腔镜辅助的上腹部手术,在双侧腹横筋膜阻滞基础上配合少量静脉镇痛药,也能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三、优势凸显:让术后康复“加速跑”
腹横筋膜阻滞之所以被称为“减痛妙方”,与其对术后康复的积极影响密不可分:剧烈疼痛会导致患者不敢深呼吸、咳嗽,容易引发肺不张、肺部感染,而有效镇痛能让患者主动配合咳嗽排痰,降低肺部并发症风险,同时疼痛缓解后患者可更早下床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概率;传统术后镇痛常依赖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这类药物易引起恶心呕吐、嗜睡、肠蠕动减慢等副作用,腹横筋膜阻滞能减少其用量,甚至部分患者可无需使用,从而避免上述不适;且疼痛减轻后,患者能更早进食、自主翻身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伤口愈合,临床数据显示,采用该阻滞方式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平均提前 6-8 小时,住院周期缩短1-2天。
四、安全性与注意事项:安心享受“无痛”红利
腹横筋膜阻滞的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注意以下要点:患者术前需告知医生过敏史(尤其是局麻药过敏)、出血倾向(如服用抗凝药物)等情况,医生会通过检查判断是否适合该技术,凝血功能障碍、局部皮肤感染或穿刺部位肿瘤患者需避免使用;注射后可能出现穿刺点轻微疼痛或局部麻木感,这是正常现象,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下肢感觉异常(如持续麻木、无力)或呼吸困难,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同时需注意,腹横筋膜阻滞主要针对腹壁疼痛,对内脏痛(如术后肠胀气痛、宫缩痛)的缓解作用有限,临床通常会结合口服镇痛药或静脉镇痛泵,形成“多模式镇痛”方案,确保全程无痛。
五、结语
腹横筋膜阻滞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腹部手术必痛”的固有认知。它以精准、长效、安全的特点,让患者在术后能更舒适地度过恢复期,也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如果你或身边人即将面临腹部手术,不妨主动与医生沟通,了解这种减痛妙方是否适合,让手术康复之路少一些煎熬,多一份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