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哮喘是全球数亿人正在面对的慢性呼吸疾病,咳嗽、胸闷和急促喘息可能随时打破生活的平静。但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和正确的发作应对措施,患者完全能够减少急性发作风险,维持正常活动能力。从规避尘螨、冷空气等常见诱因,到学会正确使用急救药物,每个细节都关乎呼吸安全。
日常护理:防患于未然的五大核心
1.环境控制:哮喘发作常由过敏原或刺激物触发。建议定期清洁卧室,每周用60℃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套和枕套,杀灭尘螨;避免使用地毯、毛绒玩具等易积灰的物品。若对宠物皮屑过敏,需避免饲养猫狗或限制其进入卧室。厨房安装抽油烟机,减少油烟刺激;雾霾天外出佩戴N95口罩,回家后及时清洁鼻腔。室内湿度建议控制在40%~50%,可通过除湿机或空调调节,避免霉菌滋生。冬季使用暖气时,可搭配加湿器防止空气干燥,但需每日换水并清洁机器,避免细菌污染。
2.药物管理:哮喘药物分为两类:控制类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需每日规律使用,用于长期抗炎;急救类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仅在症状出现时使用,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患者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药量。建议设置手机用药提醒,每次吸药后漱口,减少口腔真菌感染风险。定期检查吸入器使用技巧:打开装置→深呼气→含住吸嘴缓慢吸气→屏气5秒→呼气。若操作不当,药物可能无法到达肺部,影响疗效。
3.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但需避免冷空气刺激。建议选择游泳(温水环境)、瑜伽等低强度项目,运动前15分钟预吸急救药物。饮食方面,少食虾蟹、坚果等易致敏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辅助减轻气道炎症。吸烟者务必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环境。同时避免香水、杀虫剂等气味浓烈的化学品,改用物理防蚊方式,如使用蚊帐防蚊虫。
4.饮食调理:饮食对哮喘患者的病情控制同样关键。少食虾蟹、坚果等易致敏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橙子、柠檬、青椒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辅助减轻气道炎症。同时,饮食应保持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此外,注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5.健康监测:建议每日早晚用峰流速仪测量呼气流量,记录数值变化。当数值持续低于个人最佳值的80%时,提示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观察咳嗽、胸闷等症状是否在特定时间段加重,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急性发作时的“三步急救法”
1.识别早期信号,把握黄金处理期:典型发作表现为呼吸时发出“哮鸣音”(类似吹哨声)、胸闷压迫感、咳嗽加剧、说话断续困难。此时需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坐姿,身体稍前倾,双肘支撑膝盖,帮助肺部扩张。
2.规范使用急救药物:迅速取出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摇匀后深呼气,然后含住吸嘴,在深吸气的同时按压1喷,并屏息数秒。若需重复,应间隔1分钟,30分钟内不超过8喷。若症状未缓解,切勿盲目增加剂量,应立即就医。
3.紧急送医的四大指征:出现以下情况需拨打急救电话,即嘴唇或指甲发紫、药物使用后症状仍持续加重、无法完整说话、肋骨间隙随呼吸明显凹陷。送医途中保持患者坐位,协助其缓慢深呼吸,避免过度紧张导致换气过度。
长期管理:构建可持续的健康防线
1.心理调适:焦虑情绪可能诱发支气管收缩。建议通过冥想、腹式呼吸训练缓解压力。加入哮喘患者互助小组,分享经验,更能增强控病信心。
2.定期复诊:即使无症状,每3~6个月也需复查肺功能,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类型或剂量。疫苗接种不可忽视: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降低呼吸道感染诱发风险。
3.特殊场景预案:旅行前查询目的地空气质量,备足药物;乘飞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机舱干燥时可佩戴口罩保持气道湿润。
哮喘虽无法根治,但通过正确的日常防护和规范的药物使用,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在症状稳定的阶段,也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