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室,是生命与时间赛跑的第一线。这里没有预设剧本,病情瞬息万变,每一分钟都关乎患者的生死转折。无论是突发车祸、剧烈胸痛,还是高烧抽搐、大出血,急诊护士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判断伤情、展开处理,并为医生后续决策提供第一手临床信息。在这个高强度、高风险、高效率的工作场所,“快速判断、精准反应”是急诊护理人员最核心的能力。那么,这种快速反应力背后,究竟有哪些技巧?
第一眼评估:ABC原则永不过时
无论面对何种病情或外伤,急诊护士入场的第一件事就是执行ABC评估:
A气道通畅:观察患者是否能够自主说话或发音,若不能,说明气道可能阻塞。
B呼吸情况:看胸腹起伏是否规律,有无呼吸困难、紫绀、呻吟。
C循环状态:触摸脉搏、观察面色、评估出血情况及意识清醒程度。
这个简单的“三步走”流程,是国际通行的紧急生命支持基本法则,也为现场护士赢得了快速判断的宝贵时间。哪怕后续的检查和诊断需要时间,但维持气道、呼吸和循环,是一切救治的前提。
对普通人而言,当发现他人突发倒地或发生意外时,也可以使用这一原则进行初步判断。例如,大声呼喊、观察是否有呼吸起伏、寻找出血点或确认脉搏,都是极具实用价值的基本操作。
分诊判断:谁先救,谁能等
急诊室常常人满为患,这时候,“分诊”成为护士必须执行的关键任务。不是所有病人都能同时获得医生处理,因此分清病情轻重缓急,决定优先顺序,就是护士要在几分钟内完成的重要环节。急诊护理中广泛使用“三级分诊法”或“五级分诊法”,将患者大致分为:
危及生命(立即处理):如呼吸心跳停止、严重创伤、大出血、休克等。
可能危及生命(10分钟内处理):如胸痛、呼吸困难、昏迷、癫痫发作后状态不稳。
稳定病情(30分钟内处理):如轻中度创伤、高热、轻度过敏反应。
非紧急(需等待):如轻微咳嗽、皮疹、慢性病复发无急性加重等。
护士不仅要观察患者主诉,还要测量生命体征(体温、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来辅助判断。有经验的护士常常“扫一眼”就能察觉到隐藏的危重信号,这种能力源自大量一线经验的积累。
现场处理:干预动作不求多,关键是准
急诊护理讲究“操作先于诊断”。很多时候,在医生正式诊断之前,护士就必须完成一系列必要的救命操作。以下是常见的几项紧急护理干预技巧:
保持气道通畅:对于昏迷或抽搐后的患者,护士会立即进行头后仰-下颌抬高动作,或放置口咽通气道,防止舌根堵塞引发窒息。如遇异物卡喉,护士会根据体型和情况,施行海姆立克急救法,迅速解除气道阻塞。
控制出血:对大出血患者,护士需立即用干净纱布或绷带加压止血。如为动脉出血,必要时使用止血带,同时记录使用时间,以防肢体缺血坏死。
建立静脉通道:几乎所有重症患者入院第一时间都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护士需在短时间内准确穿刺,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便于输液、给药、采血和抢救操作。
初步伤口处理:对开放性伤口,护士会迅速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污染物,并包扎伤口防止感染,重度开放性伤口则尽快通知医生缝合。
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是维持生命稳定的关键步骤。对公众来说,哪怕不能做到专业操作,也应明白一点:应急时,保护气道、止血、保持清醒是最基本的三个目标。
沟通记录:护士是“信息桥梁”
在快节奏的急诊工作中,护士不仅是操作者,还是信息的“转运站”。他们要在极短时间内向医生精准汇报患者状态,同时安抚家属、记录病情、协调检查。
常见的报告方式遵循“SBAR原则”:
S当前状况:患者主诉、突发时间、目前状态。
B背景资料:既往病史、用药史、过敏情况。
A初步评估:生命体征、意识水平、异常表现。
R建议与请求:是否需立即诊治、是否需特殊处理。
“快”,是急诊护理最鲜明的标签。但这份“快”不是盲目,而是建立在科学评估、精准判断、标准操作和团队协作基础上的结果。每一次快速反应的背后,都是护士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和临场应变能力的体现。对于普通人而言,虽然无法掌握全部专业技能,但了解一些急诊护理的基本逻辑与处理思路,依然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好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急诊室从来不神秘,真正关键的,是在突发时刻,你是否准备好应对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