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霞  单位:长沙经开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9
864

心肺复苏术(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手段,但复苏成功仅是第一步。术后护理如同“生命接力赛”的下一棒,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许多家属误以为“人救活了就万事大吉”,却不知术后24~72小时是并发症高发期,护理不当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本文将为您梳理心肺复苏术后的护理要点,助您科学守护患者康复。

生命体征监测

复苏后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需像“雷达站”般持续监测。

心率与心律:每15~30分钟测一次心电图,警惕再灌注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

血压:维持收缩压在90~120mmHg,避免过高(增加心脏负担)或过低(影响脑灌注)。

血氧饱和度:保持SpO₂>94%,必要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或吸氧浓度。

体温:每2小时测一次体温,目标36℃~37℃,低温需保暖,高热需物理降温。

案例警示:某患者复苏后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未及时发现,最终演变为室颤,再次心脏骤停。

呼吸道管理

气管插管是术后维持呼吸的关键,但护理不当易引发感染。

气囊压力监测:每4小时检查气囊压力,维持25~30cmH2O,避免压力过高损伤气道黏膜。

吸痰操作:按需吸痰,每次不超过15秒,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减少缺氧风险。

湿化治疗:使用加温湿化器,保持气道湿度,避免痰液黏稠堵塞气道。

数据支持:研究表明,气管插管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高达20%,规范护理可降低至5%以下。

循环系统支持

复苏后心肌可能因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功能受损,需多管齐下。

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需通过输液泵精确控制剂量,避免血压波动。

容量管理:根据中心静脉压(CVP)调整补液速度,避免“补过头”(导致肺水肿)或“补不足”(引发休克)。

心电图监测:持续监测ST段变化,警惕心肌梗死复发。

规范要求:血管活性药物需使用深静脉通路,避免外周静脉输注导致皮肤坏死。

神经系统观察

脑缺氧是复苏后常见并发症,需密切观察。

意识水平:每2小时评估GCS评分,呼唤患者姓名、拍打肩部,观察反应。

瞳孔变化:每4小时检查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单侧瞳孔散大可能提示脑疝。

肢体活动: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警惕偏瘫或抽搐。

案例分享:某患者复苏后出现“去大脑强直”,因早期发现并给予镇静治疗,未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并发症预防

复苏后患者如同“易碎品”,需防范多重并发症。

肺部感染:床头抬高30~45°,每日2次口腔护理,减少误吸风险。

深静脉血栓:穿弹力袜、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高危患者需药物预防。

应激性溃疡:早期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观察大便颜色,警惕消化道出血。

急性肾损伤:监测尿量,维持每小时>0.5ml/kg,必要时行CRRT治疗。

实验室监测:每日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以期及时发现感染、出血或器官衰竭。

康复指导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需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

早期活动:从床上被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坐立、站立,预防深静脉血栓。

呼吸训练:指导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改善肺功能。

出院指导:提供用药清单、复诊时间表,指导家属识别危急信号(如胸痛、呼吸困难)。

结语

心肺复苏术后护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精细监测、规范操作、早期康复,患者不仅“活着”,更能“活好”。每一次正确的护理操作,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愿每位复苏患者都能顺利康复,重获新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