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医理论里,情绪和健康关系紧密。“肝郁气滞” 是常见的中医病症,能说明情绪怎么影响身体,也是研究情绪致病的重要方面。
什么是“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 是中医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肝脏有疏泄的功能,就像交通指挥一样,能调节气血运行、帮助脾胃消化,还能让人心情舒畅。要是人长期焦虑、抑郁、生气,或者总是心情憋闷,肝脏的疏泄功能就会出问题,最后形成“肝郁气滞”。
情绪和脏腑的关系
中医把情绪分为 “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 “七情” 和五脏对应,肝对应怒,心对应喜,脾对应思,肺对应忧,肾对应恐。正常情况下,情绪是人体对外界的正常反应,属于身体的正常调节。但如果情绪不好,而且持续时间长,身体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相应的脏腑也会受损。比如,经常生气容易让肝气郁结,太高兴会耗散心气,想太多会影响脾胃消化。
情绪怎么导致肝郁气滞
(一)气血运行不畅
从中医气血理论来看,情绪和体内气的运行关系很大。情绪不好的时候,气的运行就会受阻。生气会让肝气上逆,就像洪水冲垮堤坝,打乱气血正常运行。要是长期焦虑、抑郁,气就会在身体里积聚,无法顺畅流动。中医说 “气为血之帅”,气运行不好,血也会运行不畅,最后就会气血瘀滞。
(二)脏腑功能受影响
“肝郁气滞”会影响脾胃功能。中医讲五行相克,肝属木,脾属土,肝气郁结就像大树挤压小草,会影响脾胃消化吸收营养。患者可能会不想吃饭、肚子胀、消化不良。而且,肝经经过女性的乳房和子宫,所以肝郁气滞还可能让女性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肝郁气滞” 的原因
“肝郁气滞”主要是因为长期心情不好,经常恼怒、生气,让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在体内瘀滞。现在生活中,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家庭有矛盾,这些都容易引发“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的表现
(一)情绪方面
有“肝郁气滞”的人,经常情绪低落、烦躁,容易发脾气,而且这种情绪很难调节。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地难过、焦虑,对周围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
(二)身体方面
身体上,常见的症状是胁肋胀痛,疼痛不固定,还会到处窜着疼。很多人会觉得胸闷,经常叹气,这是身体想通过叹气来调节气的运行。还有些人会觉得口苦咽干、头晕眼花,晚上也睡不好,经常做梦。
中医养生方法预防和改善“肝郁气滞”
(一)调节情绪
1.保持乐观心态很重要。遇到压力和挑战,要积极面对。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和朋友聊聊,多参加社交活动,把情绪发泄出来。每天花点时间和家人聊天,说说生活里的事,这样能避免情绪憋在心里。
2.每天找个安静的地方,静坐 15 - 30 分钟,专心呼吸,排除杂念。这种冥想的方法能让心情平静,调节情绪,让肝气顺畅。
(二)饮食调理
可以多吃能疏肝理气的食物。佛手长得像手掌,有舒展气机的作用,可以泡茶或煮粥喝。玫瑰花好看又好闻,还能行气活血,做成玫瑰花茶喝很不错。陈皮能理气健脾,可以做菜的时候放一点,或者煮茶喝。
(三)运动养生
适当运动对改善“肝郁气滞”有帮助。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气息,促进气血运行。八段锦里“左右开弓似射雕”这样的动作,可以拉伸经络,起到疏肝理气的效果。建议每周运动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
结语
综上所述,情绪确实会致病,肝郁气滞就是情志致病的一个典型例子。通过了解中医的情志养生知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调节情绪、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改善肝郁气滞的状态,维护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