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报告显示,中国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儿童肥胖是遗传、膳食营养与饮食行为、身体活动与静态生活方式、睡眠行为、环境风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何判断儿童肥胖?儿童肥胖以《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为标准判断。6~17岁男生和6~9岁女生腰围与身高之比大于0.48,10~17岁女生腰围与身高之比大于0.46,建议判定为中心型肥胖。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指标,分析动态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儿童肥胖的三大危害
危害一:代谢健康的提前透支。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2023年的调查显示,肥胖儿童中约15%已出现胰岛素抵抗,5%出现血糖异常。这意味着,这些孩子的代谢健康在童年就被提前透支,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正在不断提前。脂肪肝作为另一种代谢异常,在肥胖儿童中的发生率高达30%~40%。这些孩子体内的脂肪不仅堆积在皮下,更潜伏在肝脏等重要器官内,为未来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危害二:心理健康的无形伤害。与流行观念相反,肥胖儿童并非总是“性格开朗”。研究数据显示,肥胖儿童患抑郁和焦虑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6倍。这种心理创伤往往比生理危害更隐蔽,却可能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和社交能力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多项研究表明,童年肥胖经历与成年后的社交障碍、自尊问题存在明显相关性。
危害三: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这点最容易被家长们忽视。肥胖儿童虽然体重超标,但骨骼发育可能落后于同龄人。肥胖会影响性激素代谢,导致女孩过早发育,男孩青春期延迟。此外,超重会增加骨骼和关节负担,我曾接诊过多例因长期肥胖导致膝关节疼痛的青少年,有些甚至需要限制体育活动。而缺乏运动又会进一步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肥胖的深层成因:不仅是“吃多动少”
多数家长认为儿童肥胖仅仅是“吃得多、动得少”,但实际原因远比这复杂。
遗传因素确实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双亲都肥胖,孩子患肥胖的风险高达80%。但环境因素才是决定性的。研究表明,中国儿童肥胖增长与饮食结构西化、久坐生活方式普及高度相关。
科学预防儿童肥胖:关键在“精准干预”而非“节食减肥”
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的核心不是让孩子“节食”,而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来说:
年龄分层的饮食指导: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饮食需求不同。学龄前儿童应控制零食,保证三餐规律;学龄儿童则需注意食物多样性,减少高糖高脂食品摄入。
活动模式重建:每天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并减少屏幕时间至每天不超过2小时。重点是找到孩子喜欢的活动形式,而非强制锻炼。
家庭参与:研究表明,当全家共同改变生活方式时,儿童肥胖干预的成功率提高3倍。所以不要只关注孩子的体重,全家人都应该成为健康生活的践行者。
心理支持:避免将体重与自我价值挂钩,不以体重评价孩子,而是关注健康行为的养成。
定期评估:对于已经肥胖的儿童,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专业评估,包括身高体重测量、生活方式评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