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临床现象,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生理性黄疸源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值不超过12.9mg/dl(221μmol/L),早产儿不超过15mg/dl(257μmol/L),足月儿在2周内、早产儿在4周内可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干预。而病理性黄疸因病理因素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若不及时处理,过高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会对新生儿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引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六大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细菌与病毒的双重威胁感染是重要诱因,分为宫内与出生后感染。宫内感染常见病原体如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病毒,侵犯胎儿肝脏影响胆红素代谢,使黄疸早发且严重。出生后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败血症,其毒素破坏红细胞、干扰肝脏代谢,进而引发黄疸。
二、肝脏疾病:胆红素代谢的 “阻碍”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本身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较弱。当新生儿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等)时,会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以先天性胆道闭锁为例,这是一种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并可导致淤胆性肝硬化,最终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疾病。由于胆管阻塞,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红素不能随胆汁排出体外,大量淤积在体内,从而引发严重的黄疸,且这种黄疸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新生儿生命。
三、血型不合:引发溶血的 “隐形推手”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也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原因。最常见的是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在ABO血型不合中,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胎儿的红细胞进入母体后,会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再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引发黄疸。Rh血型不合溶血则多发生在母亲为Rh阴性血,胎儿为Rh阳性血的情况。初次妊娠时,可能症状较轻,但再次妊娠时,若胎儿仍为Rh阳性血,就可能引发严重的溶血反应,使黄疸迅速加重,还可能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四、红细胞增多症:胆红素生成的 “超额负荷”当新生儿患有红细胞增多症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多。这可能是由于宫内慢性缺氧,促使胎儿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红细胞代偿性增多;也可能是在分娩过程中,脐带结扎延迟,导致过多的血液从胎盘流入新生儿体内。过多的红细胞会加速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超出了新生儿肝脏的代谢能力,从而导致病理性黄疸。此类黄疸的特点是新生儿皮肤黏膜呈鲜红色,血黏度增高,严重时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引发其他并发症。
五、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 “循环往复” 的困扰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胆红素会随粪便排出体外。但在某些新生儿中,由于肠道内缺乏正常菌群,无法将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和粪胆原,进而影响其排出;或者存在肠道闭锁、胎粪排出延迟等情况,会使肠道内的胆红素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回到肝脏,增加了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负担,导致胆红素在体内蓄积,引发病理性黄疸。尤其是胎粪排出延迟的新生儿,胎粪中含有大量未排出的胆红素,长时间滞留在肠道内,会进一步加重肠肝循环,使黄疸加重。
六、药物因素:不可忽视的 “外在影响”一些药物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例如,某些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会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使原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胆红素游离出来,增加了胆红素进入脑组织的风险,引发胆红素脑病。此外,母亲在孕期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导致新生儿出现黄疸。因此,在新生儿用药过程中,医生和家长都需要谨慎,严格遵循用药规范,避免因药物因素引发病理性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