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床 > 运动与新技术带来的帕金森康复希望
作者:许潇杰  单位: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康复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5-08
10

帕金森病常表现为手抖、动作迟缓,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走路、穿衣、吃饭等。不过,通过科学康复方法可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本文将重点介绍运动疗法中的步态康复训练和经颅重复磁刺激技术。

一、运动疗法:帕金森康复的关键

运动疗法在帕金森康复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能够增强患者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度,提升平衡能力,使身体协调性更好,就如同为运转不畅的身体机器注入润滑油。

(一)步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帕金森患者常见走路问题,如步子小、行走缓慢、易出现“冻结”现象,这不仅影响行动,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步态康复训练对帕金森患者至关重要。

(二)具体训练方法。1.原地踏步练习:选择平坦、宽敞的场地,患者站直,双脚与肩同宽。缓慢抬起一只脚,尽量抬高,如同原地迈大步,停顿1~2秒后放下,换另一只脚重复。每组20~30次,每天3~4组。初期患者可能不熟练,这是正常现象,坚持练习有助于找到正确迈步感觉,增强腿部力量。2.直线行走练习:用胶带或在地上画直线,让患者沿直线行走。行走时,提醒患者脚跟先着地,过渡到脚掌,脚尖向前,手臂自然摆动。开始时速度不宜过快,注重步伐稳定和正确姿势。若患者走不稳,家人可在旁适当搀扶,但避免过度依赖。每次走10~15米,重复5~6次,可有效纠正异常步态,提高行走稳定性。3.跟随节奏训练:利用节拍器、有节奏的音乐来辅助训练。设定一个适合患者步行的节奏,比如每分钟60~80拍,让患者跟着节奏行走。音乐可以选择舒缓且节奏明显的,像一些经典的圆舞曲。这能帮助患者调整步行速度,改善步伐的节律性,避免出现慌张步态。刚开始训练时,每次跟随节奏行走5~10分钟,每天进行2~3次,之后可根据患者适应情况逐渐增加时间。4.设置标记物训练:在宽敞的室内通道或家中走廊,每隔一段距离(如50~100厘米)放置一个明显的标记物,比如彩色的塑料圈或小贴纸。患者行走时,要求其每一步都准确踏在标记物上。这有助于患者控制步幅大小,增强对脚步的控制能力。训练时,从起点走到终点为一组,每次进行3~5组,组间休息1~2分钟。

二、经颅重复磁刺激技术:帕金森康复的新希望

经颅重复磁刺激技术(rTMS)是一种先进的非侵入性治疗手段,无需开刀且无疼痛。它通过特制线圈在患者头皮附近产生磁场,磁场穿透头皮和头骨,刺激大脑神经细胞,主要作用于大脑的运动皮层、基底节等运动相关区域。该技术能调整大脑内紊乱的神经信号,使其恢复正常工作。例如,手抖严重的患者经rTMS治疗一段时间后,手抖症状可能会变为平稳;动作迟缓、行走困难的患者,也可能治疗后动作会更灵活,行走也更轻松。

rTMS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每次治疗时长一般为20~30分钟,每周治疗次数需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治疗时,患者坐在椅子上,头附近摆放线圈,头皮会感受到轻微震动,无其他不适。需要注意的是,rTMS治疗必须在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

三、康复过程中的心态与家庭支持

在帕金森康复过程中,患者的心态起着重要作用。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康复效果,有助于更好地坚持康复训练。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效果,但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家属在康复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要多鼓励患者,陪伴进行康复训练,比如在步态训练时帮助数数、提醒姿势,还要细心为患者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时间表,合理分配每天的训练内容,让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都更有规律。平时,家属可陪患者玩传球、拼图等互动游戏,增添康复乐趣的同时,锻炼患者肢体协调和认知能力。当患者想要放弃时,用精心搜集的康复成功案例激励他们,不断为患者加油打气,让其始终保持积极的康复心态。

帕金森病的康复虽有挑战,但通过运动疗法中的步态康复训练、先进的经颅重复磁刺激技术,以及患者自身的坚持和家人的支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望得到显著改善。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康复医学科)

许潇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链接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4-17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4-17
来源:广西崇左市大...
2025-04-17
来源:南宁市第一人...
2025-04-17
来源:惠州市惠阳区...
2025-04-17
来源:1玉林市红十...
2025-05-08
来源:桂林市兴安县...
2025-05-08
来源:高唐县人民医...
2025-05-08
来源:广西柳钢医疗...
关注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