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丹  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成都新华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1
5

ICU里的“特殊保护”:约束措施的常见场景 

在ICU病房外,家属常常会看到令人揪心的一幕:曾经行动自如的亲人,此刻手脚却被柔软的带子“束缚”在病床上。这种看似“不自由”的状态,往往让家属感到困惑和担忧,甚至有人会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对待病人?”其实,这些约束措施是医护人员为保障患者安全而采取的“特殊保护”。

在ICU中,患者往往病情危重,身上连接着各种维持生命的管道,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等。这些管道对于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但患者在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或麻醉未完全清醒时,很可能会无意识地拔除这些管道,从而引发严重的后果。例如,气管插管被拔除可能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中心静脉导管被拔除可能引起大出血。为了避免这些危险情况的发生,约束措施就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手段。

解开误解:约束并非“伤害”而是“守护”

避免患者自伤与治疗中断

许多家属看到亲人被约束,第一反应是心疼,觉得患者失去了自由,甚至可能认为这是一种“伤害”。但实际上,约束的首要目的是保护患者的安全。当患者处于谵妄、躁动或意识模糊状态时,他们的行为往往不受控制,可能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举动,如抓伤自己、撞击床头等。同时,患者也可能会试图拔掉身上的治疗管道,导致治疗被迫中断,影响病情的恢复。

以一位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为例,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可能会感到呼吸急促、不适,从而产生烦躁情绪,想要拔掉气管插管。如果没有约束措施,患者很可能会成功拔管,这将使之前的治疗前功尽弃,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而合理的约束可以在保护患者的同时,让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人性化约束:减少不适与风险

医护人员在实施约束措施时,并非简单地将患者“绑住”,而是会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约束带来的风险。首先,约束带的材质通常是柔软的,不会对患者的皮肤造成损伤。其次,医护人员会定期检查患者的约束部位,观察皮肤是否有红肿、压疮等情况,并及时调整约束带的松紧度。

此外,医护人员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约束方式。例如,对于意识逐渐恢复的患者,医护人员会尝试与患者沟通,解释约束的目的,争取患者的配合,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约束。同时,医护人员也会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如帮助患者翻身、饮水等,让患者在被约束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关怀和尊重。

家属的角色:理解与协作助力患者康复

积极沟通,了解约束的必要性

作为家属,在看到亲人被约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焦虑和恐慌。可以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约束的原因。医护人员会向家属详细解释约束的目的、方式以及可能带来的好处,让家属对约束措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通过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家属可以消除心中的疑虑,更好地理解和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例如,家属可以了解到约束只是暂时的措施,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约束会逐渐解除。同时,家属也可以向医护人员反馈患者的一些习惯和需求,以便医护人员更好地实施约束措施。

给予关怀,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患者在ICU中本身就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孤独等不良情绪,被约束后可能会更加焦虑。此时,家属的关怀和陪伴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家属可以通过语言安慰、轻轻抚摸患者的手等方式,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支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此外,家属还可以与医护人员一起,采取一些措施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例如,为患者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给患者讲述一些家人的趣事,让患者在被约束的过程中保持心情愉悦,促进病情的恢复。

总之,ICU中的约束措施是医护人员为保障患者安全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并非对患者的“伤害”。作为家属,要正确理解约束的必要性,积极与医护人员沟通协作,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共同助力患者的康复。相信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下,患者一定能够早日摆脱病痛,恢复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