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保秀  单位: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15
459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发的急性蚊媒传染病,靠白纹伊蚊(“花斑蚊”)或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近年因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加快及国际旅行频繁,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持续扩散,我国南方多省也面临输入性病例和本地传播风险。接下来的文章将从疾病特征、传播机制、防护策略三方面科普,助公众科学认知。

一、登革热:不容忽视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热潜伏期通常为3-15天,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39℃-40℃)、“三红”(面、颈、胸部潮红)、“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及全身性皮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牙龈出血、鼻衄等出血倾向,重症患者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的感染者为隐性感染,虽无明显症状,但仍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病毒,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目前,我国尚无登革热疫苗上市,也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因此,预防登革热的核心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减少蚊虫叮咬机会。

二、传播机制:蚊虫叮咬的“病毒接力赛”

登革热病毒通过“患者/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路径传播。伊蚊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一,偏好在小型积水中产卵,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竹筒等;其二,吸血高峰集中在清晨和傍晚;其三,雌蚊一生可多次吸血,加速病毒传播。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2天后,蚊虫终身具有传染性,叮咬健康人时即可完成病毒传播。

登革病毒有4种血清型,感染一种血清型后虽可获得短期免疫,但重复感染其他血清型可能引发“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导致病情加重。这一机制解释了为何部分地区疫情反复,且重症病例比例较高。

三、防护策略:多维度构建“防蚊屏障”

1.环境治理:清除蚊虫滋生地

环境治理需清除蚊虫滋生地。家庭应每周至少全面检查一次,清除花盆托盘、闲置水桶等积水容器;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或改用泥沙种养。社区要配合政府灭蚊喷药、整治环境,清理垃圾、杂草等,整治重点区域防积水。

2.个人防护:降低蚊虫叮咬风险

个人防护对降低蚊虫叮咬风险至关重要。物理防护方面,可在家中安装纱窗、纱门,睡眠时使用蚊帐,外出则穿长袖衣物与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化学防护上,在暴露皮肤及衣物涂抹含避蚊胺等成分的驱蚊剂,或直接喷洒,留意有效时长及时补涂。行为调整也不可少,避免伊蚊活跃的清晨和傍晚外出,若需外出,选树荫少、通风处,少在蚊虫密集处逗留。

3.健康监测: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症状观察:如果发病前2周内,曾经在东南亚、南亚、拉丁美洲等正处于登革热流行地区逗留,或者居住、工作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已经有登革热发生,那么出现发热、皮疹、头疼、肌痛等症状时,需要考虑患上登革热的可能。

就医指导:尽早前往正规医院感染科就诊,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和症状,以便尽快得到诊治,并采取防蚊隔离,防止进一步扩散。 

治疗原则:早发现 、早诊断、早治疗。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病例采取防蚊隔离治疗,病程超过5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及以上可解除防蚊隔离。

4.增强免疫力:构筑身体“防御线”

增强免疫力要构筑身体“防御线”。饮食需均衡,多吃橙子、柠檬等富含维C的水果,每日约200-300克;补充瘦肉、鱼类等优质蛋白,占每日总热量15%-20%。适度运动不可少,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也可练瑜伽、太极。还要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助力身体恢复。

四、误区澄清:登革热防护的常见疑问

误区一:“登革热只在农村发生”。事实上,城市中积水容器(如阳台盆栽、建筑工地)同样滋生伊蚊,需加强防范。

误区二:“得过登革热就免疫了”。如前所述,登革病毒有4种血清型,重复感染可能更严重,需持续防护。

误区三:“自行用药可缓解症状”。登革热无特效药,随意服用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出血风险,需遵医嘱治疗。

总之,登革热防控是系统工程,需政府、社区、医疗机构与公众协同。公众要秉持“无积水无蚊虫,无蚊虫无登革热”理念,从自身做起,参与环境整治与防蚊灭蚊,提升认知、掌握防护方法,做到早防早发现早治疗。让我们从细节着手,共切断传播链,守护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