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里,氧气常常被视为“救命气”。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医护人员会及时给予氧疗支持。但在临床中,不少患者家属甚至部分基层医护人员,都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误区:认为氧浓度越高,对患者越有利,只要血氧没达到100%,就该不断调高氧流量。可事实恰恰相反,对重症患者而言,不当的高浓度氧疗不仅无法救命,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加速病情恶化。
误区一:血氧饱和度“100%才安全”
对于重症患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医生会根据病情设定“目标血氧范围”,大多在92%~96%。如果强行将血氧抬到100%,多余的氧气会以“氧自由基”的形式在体内堆积。这些自由基会攻击肺部细胞,破坏肺泡结构,导致“氧中毒性肺炎”,患者会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加重,甚至肺纤维化,原本受损的肺功能会雪上加霜。
误区二:“缺氧就该猛补氧”,不看病因
重症患者的缺氧原因复杂,并非所有缺氧都适合“高浓度补氧”。比如COPD患者,长期处于“二氧化碳潴留”状态,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已经下降,此时维持呼吸的“驱动力”是低氧血症——也就是说,轻微的缺氧能刺激呼吸中枢,让患者保持正常呼吸。如果突然给予高浓度氧,血氧迅速升高,这种“低氧驱动”被破坏,呼吸会变得浅而慢,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会导致“二氧化碳麻醉”,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严重时陷入昏迷。
还有一类患者是“肺栓塞”,血栓堵塞肺部血管,导致肺部无法正常进行气体交换。此时即使吸入高浓度氧,氧气也无法到达被堵塞血管对应的肺泡,不仅不能改善缺氧,反而会增加肺损伤风险。这类患者更需要的是“抗凝治疗”溶解血栓,同时配合适度氧疗,而非盲目调高氧浓度。
误区三:氧疗“多多益善”,忽视“氧依赖”风险
更严重的是,长期高浓度氧疗会导致“氧诱导肺损伤”。氧气在体内代谢时会产生“活性氧”,正常情况下身体有“抗氧化系统”能清除这些活性氧,但长期高浓度氧会让活性氧超出身体清除能力,攻击肺组织:先是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出现肺水肿;接着是肺间质纤维化,肺部变得僵硬,失去弹性,患者会出现不可逆的呼吸困难,甚至发展为“慢性呼吸衰竭”。
科学氧疗:“精准”是关键
那么,重症患者该如何科学氧疗?核心原则是“精准”——根据患者病情、缺氧原因、血气分析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氧疗方案。
首先,“按需给氧”,设定“目标血氧范围”。医生会根据患者基础疾病设定血氧目标:比如ARDS患者血氧目标通常是92%~96%,COPD患者是88%~92%,心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可暂时维持在94%-98%。只要血氧在目标范围内,就无须调高氧浓度。
其次,“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轻度缺氧可选择鼻导管吸氧(氧浓度约21%~40%);中度缺氧可选择面罩吸氧(氧浓度约40%~60%);严重缺氧则需要“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机械通气”,但这些都需要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参数。
最后,“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氧疗期间,医护人员会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实时观察血氧,同时定期复查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整氧浓度和氧疗方式。比如患者血氧持续高于目标范围,会逐渐降低氧浓度;如果血氧低于目标范围,会先排查是否有气道堵塞、气胸等问题,而非直接调高氧浓度。
氧疗是“治疗手段”,不是“保健品”
氧气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但对重症患者而言,氧疗是一把“双刃剑”——用对了能救命,用错了会致命。所谓“氧疗越浓越好”,本质上是对氧疗原理的误解,也是对重症患者病情的“想当然”判断。
作为患者家属,在重症患者氧疗过程中,更应该相信专业医护人员的判断,不随意要求调整氧浓度、氧流量;作为基层医护人员,也需要加强对“科学氧疗”知识的学习,避免因误区导致医疗差错。只有走出“补氧误区”,让氧疗回归“精准化、个体化”,才能真正发挥氧气的“救命作用”,帮助重症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走向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