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数新手妈妈在哺乳早期都会有奶量的担忧:“宝宝好像没吃饱?”“我的奶够吗?“宝宝总是哭,还是喂点奶粉吧”这种焦虑非常普遍。事实上,真正的生理性母乳不足非常少见,大多数情况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改善的。掌握正确知识,你完全有能力提升奶量!
如何判断是否真的“母乳不足”?别被假象迷惑!
1.监测宝宝生长曲线:出生后3-5天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之后体重稳步增长。
2.观察宝宝小便:出生第1天次数≥1次,第2天≥2次,以此类推,6天以后每天≥6次,尿液清亮或淡黄色。提示母乳喂养充足。
3.观察宝宝大便:出生1-2天,宝宝每天有1-2次黑色胎便,2天后大便颜色逐渐转黄,之后每天≥3次的黄色大便,提示母乳喂养充足。
4.观察宝宝状态: 吃奶时能听到宝宝有节奏的吞咽声,吃奶后宝宝自己放开乳房,表情满足,两次哺乳期间,宝宝安静睡眠2-3小时,提示母乳喂养充足。
5.乳房感觉:哺乳前乳房充盈饱满,哺乳后变软,提示母乳充足。
二、“奶量不够”常见原因分析
1. 母乳哺乳频率或时长不足: 宝宝吸吮是刺激泌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喂养次数太少(<8次/天)、每次有效吸吮时间过短,无法给身体足够的产奶信号。
2. 宝宝衔乳姿势不正确: 宝宝只含住乳头而非大部分乳晕,是无法有效吸出乳汁,反而会导致妈妈乳头皲裂疼痛。
3. 无效吸吮:宝宝可能吸吮动作弱(如早产儿、舌系带过紧)、吸吮效率低(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导致移出乳汁量少。
4. 过早添加配方奶或使用奶瓶:添加配方奶会减少宝宝对母乳的需求和吸吮次数。奶瓶喂养流速快、易吸,可能导致宝宝产生“乳头混淆”,不愿吸吮妈妈乳房。
5. 母婴分离,没有及时挤奶:母婴分离后,宝妈认为产后前几天乳房没奶,没有处理,导致后面乳房胀痛,引发乳腺管堵塞不通。
6.妈妈因素:宝妈产后情绪低落(甚至抑郁)、过度疲劳、身体疼痛、睡眠严重不足、精神压力过大都会抑制催产素的分泌。
三、科学追奶的策略:记住宝宝是最好的催乳师
1. 早开奶:宝宝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喂奶,一定要重视早吸吮,不要担心没奶,要让宝宝频繁吸吮。
2. 增加哺乳频率,按需哺乳,宝宝想吃就喂,妈妈想喂就喂。每天至少有8-12次有效哺乳。
3. 掌握正确、有效的衔乳姿势:宝宝身体紧贴母亲,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鼻子对着乳头,下巴紧贴乳房。张大嘴,下唇外翻,含住大部分乳晕。吸吮时脸颊鼓起,能听到吞咽声。妈妈乳头不疼。
4. 坚持夜间喂奶:夜间(特别是凌晨0-4点)是催乳素分泌的高峰期。即使很困,也要坚持至少1次夜奶、夜吸。
5. 让宝宝趴在妈妈裸露的胸口。这不仅能安抚宝宝、稳定体温心跳,及时识别宝宝饥饿需求,更能神奇地刺激妈妈分泌催产素和泌乳素,提升奶量。
6. 挤奶:母婴分离无法哺乳时,产后6小时内开始挤奶,每天挤奶知识8-10次,每次间隔2-3小时,每侧乳房总时长20-30分钟,两侧交替进行,夜间也要坚持挤奶。
7. 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心情,均衡的营养与足量水分,催乳素会大量释放。记住:焦虑会导致催乳素减少。
8. 寻求专业支持:
当自我调整效果不佳,或遇到困难时,不要犹豫,尽快寻求帮助!
医院母乳喂养门诊;有丰富母乳喂养指导经验的护士/助产士;可靠的母乳喂养支持组织都是正确的选择。
三、关于“发奶食物、药物”的真相
没有神奇食物! 民间流传的各种发奶汤水(如猪蹄汤、鲫鱼汤)、中草药、发奶茶等,效果缺乏高质量科学证据支持。
核心是宝宝吸吮! 任何食物都只是辅助,且效果因人而异。
四、追奶过程中的常见误区,请避开!
误区1:吃奶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每个婴儿的吃奶时间并不相同,让宝宝自己决定喂养吃奶时间。
误区2:宝宝哭闹就是没吃饱。哭是宝宝唯一的语言,宝宝异常哭闹时,宝妈应及时查找哭闹原因。
误区3:觉得奶不够,马上加奶粉。添加奶粉后宝宝吸吮减少,产奶更少。
误区4:哺乳期忌口:日常饮食对乳汁的质和量影响不大, 可以遵循日常饮食习惯。注意:哺乳期应避免酒精的摄入。
误区5:小乳房不能分泌足够母乳。乳房大小主要由脂肪组织决定,泌乳能力取决于乳腺组织,两者无直接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