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疗领域,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却可能潜藏着一个不易察觉却十分危险的“沉默杀手”——术后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常常以腿部肿胀为明显信号,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了解术后血栓的相关知识,掌握早发现早干预的方法至关重要。
术后血栓:可怕的“沉默杀手”
术后血栓形成原因:
凝血系统激活:手术应激使血液易凝固。
血流减慢:长时间卧床致下肢活动少、血流缓。
基础高凝状态: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用药或遗传因素等。
术后血栓的危害
术后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轻者呼吸困难、胸痛、咳嗽,重者猝死,是导致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未脱落的下肢静脉血栓可损伤瓣膜,引发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导致下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溃疡,影响生活质量。
下肢肿胀:术后血栓的重要信号
下肢肿胀的表现
术后出现的下肢肿胀通常是单侧的,表现为患侧下肢比对侧明显增粗,皮肤发亮,按压时可能会出现凹陷,且凹陷不易恢复。患者可能会感到下肢沉重、疼痛,活动后症状加重。有时,肿胀可能会逐渐向上蔓延,从脚踝部开始,逐渐累及小腿、大腿。
如何区分正常术后肿胀和血栓导致的肿胀
正常的术后肿胀一般是双侧性的,程度相对较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轻。而血栓导致的肿胀通常是单侧的,且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此外,正常术后肿胀可能与手术创伤、局部组织水肿有关,而血栓导致的肿胀还可能伴有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等表现。如果患者对肿胀情况存在疑虑,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早发现:提高警惕,留意细节
自我观察
术后患者和家属要密切关注下肢的情况。每天观察下肢的外观,包括皮肤颜色、有无肿胀、有无瘀斑等。同时,注意患者是否有下肢疼痛、沉重感、麻木等不适症状。如果发现下肢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定期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基础疾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术后检查方案。一般来说,术后会定期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检测是否有血栓形成。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
早干预:及时治疗,降低风险
药物治疗
一旦确诊为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医生通常会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抗凝药物可以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和扩大,促进血栓的溶解。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以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穿弹力袜、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等。弹力袜可以提供梯度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则通过周期性充气和放气,模拟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如血栓较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导管溶栓术、血栓切除术等。手术治疗可以迅速清除血栓,恢复血管通畅,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
预防术后血栓:从细节做起
早期活动
术后患者应尽早开始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床上翻身、肢体活动等。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应尽早下床活动,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饮食调整
术后患者应保持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压升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同时,要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
补充水分
术后患者要适当补充水分,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一般来说,每天的饮水量应在1500-2000毫升。
术后血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下肢肿胀是其重要的信号。患者和家属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下肢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以降低血栓带来的风险。同时,通过早期活动、饮食调整、补充水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血栓的形成。只有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预防,才能让患者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远离“沉默杀手”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