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是常见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引发心、脑、肾、眼等多种器官并发症。此种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目前,药物治疗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临床上常用的各类降糖药物。
一、口服降糖药
(一)双胍类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它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口服药,特别适合超重或者肥胖的患者。二甲双胍可起到调控血糖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削减肝脏生成的葡萄糖量,同时能够缓解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状况。而且,它还能减轻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这种药物单独使用,一般不会引发低血糖,但可能引发肠胃方面的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通常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耐受。
(二)磺脲类
常见的磺脲类药物有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喹酮等。此类药物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适用于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经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效果不佳的患者。其降糖效果很明显,但容易引发低血糖。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加倍小心。另外,长期使用这种药物,还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三)格列奈类
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主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但作用机制和磺脲类药物存在不同。这种药物起效更快,作用时间更短,能更好地降低餐后血糖。主要用于饮食不规律、餐后血糖高的患者,以控制餐后高血糖。此类药物也有低血糖风险,但比磺脲类略轻。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等。此类药物可降低餐后血糖水平,机制是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α-葡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适合将碳水化合物当主食且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单独使用一般不引发低血糖,不过可能会出现胃肠道胀气、排气增多等不良反应。
(五)噻唑烷二酮类
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它主要借助提升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缓解胰岛素抵抗状况,来实现降糖。适用于2型糖尿患者,尤其是肥胖且伴胰岛素抵抗者。但这类药物存在风险,可能增加水钠潴留、加重心衰的风险,还会导致体重增加、骨折风险升高,使用时需密切观察。
(六)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包括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等。该药物具备降糖功效,核心机制是抑制DPP-4酶的活性,降低GLP-1的分解,提升内源性GLP-1含量,从而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单独使用低血糖风险低,体重变化小,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
(七)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它主要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再摄取,促使尿糖排出,以此降低血糖水平。除此之外,此类药物还能减轻体重、降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不过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存在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风险,血容量不足时还可能引发低血压。
二、注射类降糖药
(一)胰岛素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特别适合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患者,以及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作用时间和特点,胰岛素可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等类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以避免发生低血糖。
(二)GLP-1受体激动剂
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度拉糖肽等。此类药物可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刺激胰岛素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同时能减缓胃排空、降低食欲,从而起到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的作用。单独使用引发低血糖的风险较小,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
结语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类型、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并发症情况、年龄、体重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结合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血糖监测,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