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翁学骏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发布时间:2025-06-10
1697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慢性病谱的变化,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类别。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痴呆、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等神经系统疾病往往病程长、功能障碍明显、并发症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负担。在治疗过程中,神经内科护理不再只是基础照护的延伸,而是一种系统性、专业化的干预过程,涉及运动功能、语言认知、吞咽营养、情绪心理、预防并发症等多个层面。

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为何“特别复杂”

神经系统掌管感觉、运动、语言、记忆等核心功能,一旦受损,不仅引发肢体障碍,还常伴吞咽困难、排泄障碍、情绪异常和认知退化,许多患者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例如脑卒中后患者可能出现偏瘫与言语障碍;帕金森病患者动作迟缓,容易跌倒,伴随认知退化;癫痫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管理;痴呆患者记忆力衰退,需建立环境安全与日常行为引导;ALS患者则从轻度肌无力发展为呼吸衰竭,护理需涵盖呼吸支持与心理干预。因此,神经内科护理的本质是“全人照护”,需跨越多个功能系统,有效整合营养、康复、药物、心理、家庭等各方面。

运动障碍护理:从卧床期到功能重建

多数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因肢体瘫痪或运动不协调,导致活动能力下降,增加褥疮、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等风险。科学的护理需分阶段实施。

卧床初期进行床上被动肢体运动、翻身拍背、关节活动度训练,预防废用性肌萎缩;恢复中期鼓励患者逐步参与坐起、站立、移步等训练,配合物理治疗;康复后期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日常生活动作模拟(如穿衣、用筷子),提高自主生活能力。

吞咽与营养支持:预防“看不见的风险”

吞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常见而高风险的问题。若护理不当,极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通过吞咽功能筛查初步判断风险;进行饮食调整,由软流质逐步过渡,使用增稠剂调节流体黏度,降低误吸概率;进食时采用坐位或30°头部前倾位,进食后保持直立至少30分钟;若完全不能经口进食,需使用鼻胃管或胃造瘘维持营养。

排泄功能护理:让“羞于启齿”变为“有序管理”

神经系统损伤常伴排尿排便障碍,如尿失禁、便秘、尿潴留等,不仅影响患者自尊,也易引发泌尿道感染、皮肤糜烂。护理上应协助患者建立规律排便习惯,使用便椅、提醒装置等辅助工具,开展膀胱功能训练,优先采用间歇导尿替代留置导管。肠道管理则通过高纤饮食、温水灌肠、轻泻剂等改善排便功能。护士需将排泄护理纳入每日评估内容,同时引导家属正确看待这一问题,避免心理压力与尴尬。

情绪与认知支持:对“沉默的症状”也要关注

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带来身体障碍,更常伴随焦虑、抑郁、认知退化等“沉默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康复意愿和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在日常照护中需主动开展心理疏导,通过倾听、鼓励、正向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帮助患者逐步敞开心扉。配合认知训练,如记忆力练习、图片识别、简单书写等,激活脑功能。指导家属采用耐心、尊重、连贯的沟通方式,避免指责和否定。当患者出现明显抑郁或行为异常时,及时建议转介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专业干预。

家庭参与与延续护理:护理的“第二战场”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多需要长期照护,住院只是治疗起点,出院后的家庭护理质量决定了后续恢复质量。护士在出院前应向家属交代药物使用方法、常见风险信号识别及日常功能锻炼要点,还需教授导尿、喂养、体位转移及压疮预防等护理技能,增强家庭照护能力;通过社区服务、电话随访或远程监控平台进行定期评估和指导。家属常因长期照护压力大而产生焦虑、疲惫等情绪,护理团队也应关注其心理状态,提供情绪支持与资源帮助。

神经系统疾病护理的复杂性不仅在于疾病本身的多面性,更在于患者对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综合依赖。护理工作不再只是“照顾生活”,而是以科学、循证、协同的方式,支持患者逐步回归生活,恢复尊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