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室是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的场所,许多患者对手术室充满疑惑和不安,产生诸多认知误区。手术室通关指南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为患者普及手术室护理知识,帮助患者扫清关于手术的常见误区,让患者更加安心、轻松地迎接手术。
为什么术前需取下随身物品
手术前,护士会指导患者取下项链、戒指、耳环、活动假牙、隐形眼镜等所有随身物品。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安全考虑:一是手术中常会使用电外科设备(如电刀),金属物品可能引发导电风险,干扰设备正常运行;二是麻醉后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随身物品容易遗失,既可能导致个人财物损失,也可能耽误手术进程。
为什么术前要求素颜并去除美甲
面部妆容会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面色、口唇颜色的观察,进而难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缺氧等异常情况。佩戴美甲或指甲油会干扰指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检测光路,导致读数不准,影响对生命体征的判断。
为什么需要严格禁食禁饮
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麻醉,麻醉后咽喉、食管、胃部以及肌肉部位处于放松状态,当患者胃内有食物或者液体时,有可能促使食物或液体反流到咽喉,再被吸入到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护士要告知患者术前8小时禁止食入固体食物,术前2小时禁止饮入水或饮料,具体时间应遵医嘱执行。
为什么做手术要签字
术前签字是为了保证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根据医疗规范,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及相关事项有知情权,而且手术的实施需要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在病房签署的《手术知情同意书》主要说明手术方案、预期效果及可能风险;在手术室签署的《麻醉知情同意书》则告知麻醉方式、相关注意事项及可能并发症。两次签字确认既是对患者自主权的尊重,也是医疗安全的必要流程。
为什么手术室温度较低
手术室的适宜温度在21℃~25℃之间,能有效抑制细菌繁殖,降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风险;减少医生手术中出汗,以免汗水对手术操作造成干扰。
为什么手术室要为患者额外建立静脉通路
手术期间可能需要快速补液、输血或持续泵注麻醉药物,因此通常要求使用更粗、更通畅的静脉通路。相比病房常规使用的留置针,手术室往往会选择型号更大、放置在更粗直血管中的留置针。这样既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液体或药物可快速输注,也能减少某些刺激性麻醉药对血管造成的疼痛与不适,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与手术的安全性。
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如何分工
手术团队分工明确、协作紧密。主刀医生:负责核心手术步骤;助手医生:协助显露手术视野、止血、缝合等;麻醉医生:实施麻醉、术中监测及管理生命体征;巡回护士:负责患者对接、信息核对、物品清点、设备连接及传递非无菌物品,并负责手术间的整体管理;洗手护士:负责手术台上用物准备及管理、传递器械与敷料,直接配合手术医生操作。
为什么医护人员反复询问信息
手术中多次安全核查是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要求。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性与正确性,整个手术团队会在多个关键时间点反复核查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等信息。这项安全核查需要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共同参与、确认。因此会被不同人员询问相似问题。请如实回答,这都是为了保障手术安全。
术中醒来或感到疼痛怎么办
在现代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下,“术中知晓”或明显痛感的发生率极低。麻醉医生会全程密切监控患者多项生理指标,动态调整用药,确保患者处于安全、无痛的麻醉状态。偶尔出现的模糊感知(如听到片段声音)并不代表清醒或疼痛感。
手术会很危险吗
在当前医疗条件下绝大多数常规手术安全性很高。尽管任何手术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血栓等),但手术团队会在术前全面评估您的身体状况,制定针对性方案,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手术中为什么要“绑”着我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及手术顺利进行,医护人员会使用保护性约束。在麻醉诱导及复苏阶段,患者可能发生无意识肢体活动,存在坠床或触碰无菌区的风险。同时,手术操作要求患者体位保持绝对稳定。适当的保护性约束旨在保障患者自身安全及手术顺利实施,而非限制自由。
手术一般要进行多久
手术时间受疾病复杂程度、手术方式、术中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无法提前精确预估。请您理解,医生会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地完成手术。
为什么术后容易恶心、呕吐
常见的原因包括:患者自身原因(有晕车晕船病史)、麻醉影响、手术刺激、术后疼痛、脱水、电解质紊乱、术后过早进食、情绪焦虑、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麻醉医生会在术前评估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发生后也会及时处理。
希望此通关指南能够帮助您消除对手术的误解,对手术室形成更加准确的认识,缓解恐慌、焦虑、不安的情绪。整个手术团队始终以患者的安全为中心,全力保障手术安全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