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统计,约20%-30%的透析患者会在治疗过程中或结束后出现头晕、乏力、冷汗甚至意识模糊的症状,其中低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种看似普通的“虚脱”现象,实则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它不仅影响透析效果,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那么,透析后低血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患者该如何应对?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问题的真相。
一、透析后低血压的“元凶”是谁
超滤脱水过快
透析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机器将血液中的多余水分滤出(即“超滤”)。若脱水速度超过血管内血液的补充能力,有效循环血量骤减,就会引发低血压。例如:
单次透析超滤量超过干体重的5%(如干体重60kg的患者,单次脱水超过3kg);
透析前体重增长过多(超过干体重的5%),被迫加快脱水速度。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约60%的透析患者存在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血管收缩反应迟钝。当体位改变(如从透析躺椅坐起)或脱水时,血管不能及时收缩以维持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
心脏功能储备不足
长期尿毒症会导致心肌钙化、心室肥厚,心脏“泵血”能力下降。透析脱水后,心脏无法快速代偿增加心输出量,进一步加重低血压。
其他诱因
透析液温度过高(>37℃):扩张外周血管,加速血压下降;
进食透析餐:血液流向胃肠道,减少心脏回心血量;
药物影响:降压药(如ACEI类)、硝酸酯类药物会叠加降压效果。
二、低血压发作时有哪些危险信号
典型症状
头晕目眩:眼前发黑、视物旋转,严重时突然晕倒;
极度乏力:四肢瘫软,无法独立站立或行走;
冷汗淋漓:全身湿冷,伴心慌、手抖;
恶心呕吐:迷走神经反射激活所致。
隐匿症状
肌肉痉挛:四肢抽筋(尤其小腿),易被误认为电解质紊乱;
认知障碍: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可能被忽视;
胸痛胸闷:心肌缺血的信号,需立即处理。
特别注意:若出现意识丧失、抽搐或大小便失禁,提示严重脑供血不足,必须立即呼叫急救!
三、如何预防透析后低血压
优化透析方案
调整超滤速度:采用“阶梯式脱水”,即透析前1小时缓慢脱水,后2小时根据血压调整速度;
控制体重增长:每日体重增幅不超过干体重的3%(如干体重60kg,每日饮水量+食物摄入应<1800ml);
低温透析:将透析液温度设定为35.5-36.5℃,收缩外周血管以维持血压。
透析中的自我管理
避免进食:透析2小时内尽量不要进食,若需进食,选择高蛋白、低糖的小份食物(如鸡蛋羹);
体位变换要慢:从躺椅坐起时,先摇高床头30°,适应1-2分钟后再缓慢站起;
穿戴弹力袜:从脚踝到大腿根部加压,减少血液淤积在下肢。
日常生活调整
限盐限水:每日盐摄入<3g(约半啤酒瓶盖),避免腌制食品;
适度运动:透析间期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增强心脏功能;
监测血压:每日早晚测量血压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药物管理
调整降压药:与医生沟通是否需要暂停或减少透析当日降压药剂量;
补充左卡尼汀:每周2-3次透析后静脉注射,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四、低血压发作时的应急处理
若透析后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可按以下步骤自救:
立即平卧:取头低脚高位(垫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
补充淡盐水:小口啜饮100-200ml常温淡盐水(每100ml水+1g盐);
监测症状:若10分钟内无缓解,或出现意识模糊、胸痛,立即呼叫急救车;
记录发作情况:包括透析参数、进食情况、体位变化等,供医生分析原因。
特别注意:家属需学会识别低血压先兆(如患者诉说“眼前发黑”),及时协助平卧,避免跌倒骨折。
结语
透析后头晕乏力绝非“忍一忍就能过去”的小问题,它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血压调节系统已不堪重负。每一次低血压发作,都是对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严峻考验。但请不要因此恐惧透析——现代医学已有多种手段可以预防和控制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医患携手合作:患者需严格记录体重、血压变化,主动反馈不适症状;医生则会个体化调整透析方案,必要时联合心血管专科会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