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经历过那种天旋地转的眩晕感。无论是突然起身时的短暂头晕,还是晕车、晕船时的持续不适,眩晕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眩晕的定义与分类
(一)前庭性眩晕。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的核心部分,位于内耳深处,由三个半规管和两个耳石器组成。它能够感知头部的旋转和直线加速度,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帮助我们维持平衡。当前庭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会引发前庭性眩晕。例如,美尼尔氏病是一种常见的前庭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内耳的内淋巴液分泌过多或循环障碍,导致内耳压力失衡。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和耳鸣等症状。这种眩晕通常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二)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的病变部位在大脑,尤其是与平衡功能相关的脑干和小脑区域。脑部的血管病变、肿瘤或炎症等都可能干扰大脑对平衡信息的处理,从而引发眩晕。例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中枢性眩晕病因。当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狭窄或痉挛时,脑干和小脑的血液供应减少,导致患者出现眩晕、行走不稳等症状。这种眩晕通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
(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除了前庭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眩晕。例如,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大脑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头晕和眩晕。此外,低血糖、高血压等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或神经功能,间接导致眩晕的发生。
眩晕的生理机制
要理解眩晕的产生机制,我们需要先了解人体的平衡系统。人体的平衡感主要依赖于三个系统: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前庭系统感知头部的位置和运动,视觉系统提供周围环境的视觉信息,本体感觉系统则通过身体各部位的感觉神经,感知身体的位置和姿势。这三个系统相互协作,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再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从而维持身体的平衡。当其中一个或多个系统出现问题时,平衡信息的传递或处理就会出现偏差,导致眩晕的发生。
眩晕的常见病因
(一)耳部疾病。耳部疾病是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除了前面提到的美尼尔氏病,中耳炎也可能引发眩晕。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部位的炎症,炎症可能导致内耳的迷路受到刺激或感染,从而引发眩晕。此外,耳石症也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耳石是耳石器中的小颗粒,正常情况下附着在耳石膜上。当耳石脱落并进入半规管时,会引起半规管内淋巴液的异常流动,导致眩晕。这种眩晕通常在头部位置改变时出现,如起床、翻身或抬头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数秒到数分钟。
(二)脑部疾病。脑部疾病也是眩晕的重要病因之一。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能导致脑部局部缺血或出血,影响大脑对平衡信息的处理。此外,脑部肿瘤也可能通过压迫脑组织或干扰神经信号传导,引发眩晕。例如,小脑肿瘤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行走不稳、共济失调和眩晕等症状。
(三)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眩晕。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影响大脑的供血和供氧,从而引发头晕和眩晕。此外,颈椎病也可能通过压迫椎动脉或刺激颈部神经,引起眩晕。这种眩晕通常在颈部活动时加重,伴有颈部疼痛和僵硬。
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由于眩晕的病因复杂多样,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确定眩晕的病因。例如,通过前庭功能检查可以评估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帮助发现脑部的病变;听力测试则可以排除耳部疾病对眩晕的影响。
治疗眩晕的方法因病因而异。对于前庭性眩晕,如美尼尔氏病,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和控制内耳压力失衡为主。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利尿剂减轻内耳水肿,以及使用抗眩晕药物缓解头晕和恶心等症状。
眩晕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和多种可能的病因。通过了解眩晕的分类、生理机制和常见病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症状。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耿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