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的日常运转中,一张小小的处方承载着患者康复的希望。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开具药方,而药师则会对这些药方进行细致的审查,也就是“处方点评”。这一环节就像是给药方“挑刺”,看似是对医生工作的“挑剔”,实则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的关键防线。那么,药师究竟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呢?
一、处方点评的重要性
想象一下,患者拿到医生开具的药方,满心期待着药物能缓解病痛。但如果药方存在问题,比如药物剂量错误、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大,不仅无法治愈疾病,还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处方点评就像是给患者的用药安全上了一把“锁”,药师通过专业知识和严格的审查流程,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潜在问题,确保患者用对药、用好药,让每一张处方都成为患者康复的有效“通行证”。
二、药师“挑刺”的依据
药师可不是随意“挑刺”,他们的每一个判断都有科学依据。首先,《处方管理办法》是重要的准则,它规定了处方的书写规范、用药原则等。例如,处方必须字迹清晰、药品名称准确规范等。其次,临床诊疗指南和药品说明书也是关键参考。诊疗指南基于大量临床研究,给出针对不同疾病的标准用药方案;药品说明书详细说明了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药师依据这些,才能精准判断处方是否合理。
三、“挑刺”的具体内容
1.药物适应证审查:这是判断处方是否合理的首要环节。药师会仔细核对患者的病情诊断与所开药物的适应证是否相符。比如,患者明明是普通感冒,医生却开了治疗肺炎的抗生素,这就属于适应证不适宜。普通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导致抗生素滥用,增加细菌耐药风险。
2.药物剂量与用法审查:药物剂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剂量过小,可能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剂量过大,则容易引发不良反应。药师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审查药物剂量是否合适。对于儿童、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剂量往往需要特殊调整。此外,药物的用法也不容忽视,是口服、注射还是外用,不同用法都有特定要求。像一些肠溶片,需要整片吞服,若医生处方中写着“嚼碎服用”,药师就会及时发现这个错误。
3.药物相互作用审查:患者有时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就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有些药物相互作用会增强疗效,但有些则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药师会借助专业的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仔细审查处方中的多种药物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比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血脂,而如果与克拉霉素等抗生素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引发肌肉损伤等不良反应,这时药师就会提醒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4.重复用药审查:重复用药也是处方中常见的问题。有些药物成分相同,但商品名不同,医生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重复开具。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很多复方感冒药中都含有这个成分,如果医生同时开了两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就会导致患者用药过量,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药师凭借专业知识,能敏锐地发现这类重复用药问题。
四、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方式
当药师在处方点评中发现问题后,并不会直接修改处方。他们会及时与开方医生沟通,详细说明问题所在,并提供合理的建议。大多数医生会积极配合,根据药师的建议调整处方。对于一些常见的、反复出现的问题,医院会组织培训和学习,增强医生的合理用药意识和水平。同时,医院还会对处方点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定期公布,促进整体医疗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处方点评这项工作,让药师和医生相互协作,共同为患者的用药安全保驾护航。下次去医院取药时,如果看到药师们认真审查处方,可别以为他们在“挑刺”,他们是在为患者的健康默默努力。大家也可以多了解一些合理用药知识,主动配合医生和药师,共同迈向健康之路。
(中信惠州医院)
李雪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