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癌症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如同一个潜伏的“杀手”,让许多人谈之色变。但其实,癌症并非完全不可预防。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多数癌症是可以通过避免致癌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发病风险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那些常见的致癌因素,以及如何科学地远离它们。
烟草
烟草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一级致癌物,与肺癌、膀胱癌、胰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香烟燃烧时会产生超过7000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69种具有致癌性(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直接损伤人体细胞的DNA,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引发细胞异常增殖。
二手烟是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和香烟燃烧时产生的侧流烟,其有害物质含量甚至比主流烟更高。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的人,患肺癌的风险会增加20%~30%。
酒精
酒精本身虽不直接致癌,但它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却是一级致癌物。当酒精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会在肝脏中先被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再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排出体外。然而,如果饮酒过量,乙醛无法及时代谢,就会在体内蓄积,破坏细胞DNA,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和修复机制。
不良饮食习惯
高盐饮食:长期摄入过多的盐,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致癌物质的侵害,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快餐等往往含有大量盐分,同时,腌制食品在制作过程中还可能产生亚硝酸盐,在胃内酸性环境下会转化为亚硝胺类致癌物。建议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吃咸菜、咸鱼、火腿肠等加工食品,烹饪时也应控制盐的用量。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这种饮食模式会导致肠道内的胆汁酸和中性胆固醇浓度升高,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能产生致癌物。此外,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减缓肠道蠕动,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有害物质与肠道黏膜的接触时间。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蔬菜、水果,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鱼油等。
烫食与霉变食物:经常食用过烫的食物(温度超过65℃),会反复损伤食管黏膜,导致黏膜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基因突变,增加食管癌风险。而霉变食物,含有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少量摄入就可能致癌。
病毒与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它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下生存,通过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促进胃部上皮干细胞增殖,进而增加胃癌发生风险。如果经常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等症状,应及时检测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一旦确诊,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四联疗法根除。同时,注意饮食卫生,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PV):某些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会引起宫颈癌、肛门癌、口咽癌等。目前,接种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的有效手段,适龄女性应尽早接种。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过早性行为、多个性伴侣等,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这两种病毒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最终引发肝癌。预防的关键在于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不洁注射、输血等行为。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室外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等,含有苯并芘、多环芳烃等致癌物,长期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会增加肺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室内装修产生的甲醛、苯等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厨房油烟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水污染:被化学致癌物(如多氯联苯、重金属等)污染的水源,可能通过饮水或灌溉农作物进入人体,增加患癌风险。
不良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运动量不足,会导致身体新陈代谢减缓,免疫力下降,同时脂肪堆积,引发肥胖。而肥胖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相关。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长期熬夜: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无法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的癌细胞。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对预防癌症至关重要。
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这些致癌因素,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采取行动,远离烟草和酒精、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预防感染、减少环境污染暴露、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能大大降低患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