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直系亲属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家族发病风险会更高,下一代很可能会通过遗传患病。长期饮食不当可能会持续刺激结肠,从而诱发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可能因为长期受到风寒刺激而出现溃疡性炎症,另外,长期缺乏运动的人一般身体素质会变差,容易增加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性。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部位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症状以腹泻为主,解黏液脓血便,还有腹痛、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发热,肠外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其并发症有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大出血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危害
溃疡性结肠炎会引起多种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可能产生较大影响。频繁的腹泻和腹痛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进一步影响工作和学习。由于肠道组织长时间受到炎症刺激,肠道蠕动功能受损,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腹泻,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身体容易脱水。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时可能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有可能会导致肠道穿孔,甚至会危及生命。由于长期的肠道炎症和营养吸收不良,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等并发症,进而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另外还可能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中毒性巨结肠比较严重,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成肠穿孔,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溃疡性结肠炎会引起长期黏膜受损,可能诱发直肠癌和结肠癌,还会增加肠道内瘘、肛周疾病的发生风险,甚至并发其他系统的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通常采取综合治疗,具体需要根据患者的分型、临床分期来制定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去除诱因、对症治疗、支持治疗等。药物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式,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可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对轻、中度患者效果较好,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中、重度活动期患者,能快速控制炎症,但长期使用有较多副作用,而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激素依赖或无效的患者,可调节免疫功能,生物制剂则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有较好疗效。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肠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注意控制饮食,在疾病发作期要限制高纤维食物,可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给肠道造成太大负担。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积极改善心理状态对控制病情有积极作用。当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肠穿孔、癌变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可以切除病变的肠道组织,但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和适应。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中药灌肠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局部消炎、收敛的作用,而针灸等中医外治法可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辅助改善病情。
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较为棘手的疾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在积极治疗和良好管理下,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不能自行停药或换药,否则可能因治疗不规范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整体来看,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轻度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但重度患者则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可长期引起腹泻、便血等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还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因此高危人群应警惕此“消化道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