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福生  单位: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医学检验科  发布时间:2025-07-09
814

近年来,出国旅行成为越来越多人探索世界的方式,但在感受异域风情的同时,也可能带回潜藏的健康威胁。当你在结束异国之旅后出现反复高烧、寒战等症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血液中或许正藏着一种危险的“刺客”:疟原虫。了解这种疾病的危害与防治方法,能为旅行者的健康筑牢防线。一、疟原虫:藏在血液里的致命“刺客”

疟原虫是引发疟疾的病原体,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当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时,疟原虫会随着蚊虫唾液进入血液,随后迅速侵入肝细胞进行大量繁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疟原虫离开肝细胞,进入红细胞继续增殖,最终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代谢产物和新的疟原虫。这些物质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引发典型的疟疾症状。

目前已知的疟原虫种类主要有五种,分别为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最为凶险,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脑型疟、肾功能衰竭、肺水肿等,甚至危及生命。

二、典型症状:反复高烧背后的“危险信号”

疟疾的潜伏期通常为7 - 30天,部分类型的疟原虫潜伏期可能更长。发病初期,患者常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典型的周期性发作症状逐渐显现:先是感到畏寒、寒战,即使盖厚被子也无法缓解;随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甚至更高,并伴有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经过数小时后,患者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这种“寒战—高热—出汗退热”的周期性发作,是疟疾最具特征性的表现,发作间隔因疟原虫种类而异,如间日疟和卵形疟通常隔日发作一次,三日疟每三天发作一次,而恶性疟的发作规律不明显,症状更为严重且持续。

除了典型的周期性发热,疟疾还可能导致贫血、脾肿大等症状。由于红细胞被大量破坏,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表现;脾脏作为清除异常红细胞的重要器官,也会因负担加重而逐渐肿大。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近期有出国旅行史,特别是前往疟疾流行地区,应立即就医排查。

三、流行地区:哪些地方是疟疾“重灾区”

疟疾在全球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非洲大陆是疟疾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约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此外,东南亚的柬埔寨、缅甸、老挝;南美洲的巴西、哥伦比亚等部分地区,也是疟疾的高发区。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按蚊滋生,加上医疗卫生条件相对有限,导致疟疾传播风险较高。旅行者在计划前往这些地区时,务必提前了解当地的疟疾流行情况,并做好预防措施。

四、诊断与治疗:及时干预是关键

如果怀疑感染疟疾,医生通常会进行血液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或采用快速诊断试纸(RDT)检测,查找血液中的疟原虫抗原或核酸。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规范治疗。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包括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氯喹、伯氨喹等,不同类型的疟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医生会根据感染的疟原虫种类、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恶性疟疾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在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昏迷、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即使症状较轻,患者也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自行停药,以防疟疾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五、预防措施

对于旅行者而言,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前往疟疾流行地区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预防性抗疟药物,如乙胺嘧啶、甲氟喹等,这些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风险,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适用人群。同时,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是预防疟疾的关键:出行时穿着长袖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在皮肤和衣物上喷涂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驱蚊剂;住宿时选择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必要时可使用电蚊香、杀虫剂等驱蚊产品。此外,回国后若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及时排查疟疾。

疟疾是一种严重但可防可治的疾病。出国旅行者需提高警惕,了解疟疾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诊治,才能避免让一场美好的旅行变成健康的“噩梦”,真正实现安全、愉快的海外之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