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聪  单位:彭州市濛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09
286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存在不少误解。有人认为只有老烟枪才会患病,也有人觉得这是老年人专属疾病,无须过早关注。这些错误认知,可能导致人们错过疾病的最佳干预时机。作为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慢阻肺正悄然威胁着无数人的健康,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破除关于它的五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只有吸烟者才会得慢阻肺

提起慢阻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老烟民的病”。诚然,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气道上皮细胞,破坏肺部的纤毛运动,使痰液排出受阻,进而引发气道炎症,增加慢阻肺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3~6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吸烟就与慢阻肺绝缘。

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量家庭使用秸秆、木柴等生物燃料进行烹饪和取暖。这些燃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含有颗粒物、一氧化碳、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的烟雾。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吸入的有害物质不亚于吸烟。

误区二:老了才需要关注慢阻肺

很多年轻人认为,慢阻肺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自己还年轻,完全不用担心。然而,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虽然慢阻肺的发病率确实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是高发群体,但疾病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临床数据显示,在20~39岁的年轻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已达到2.1%,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现代生活中,年轻人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比如在一些吸烟区附近、烟雾缭绕的酒吧或办公室;频繁接触空气污染,像雾霾天气下不做防护出门;或是从事建筑、采矿、纺织等粉尘接触行业,却没有做好职业防护。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部功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下降。

误区三:不咳嗽、不咳痰就没有慢阻肺

提到慢阻肺的症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咳嗽、咳痰、气喘。但实际上,在疾病早期,这些典型症状可能并不明显,或者十分轻微,容易被忽视。许多患者早期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比如以前一口气能爬五楼,现在爬三楼就气喘吁吁,需要中途休息;或者日常做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更容易感到疲劳。这些细微变化,常被误认为是缺乏锻炼、身体状态不佳,或者单纯的年龄增长导致的正常现象。

更值得警惕的是,存在部分“沉默型”慢阻肺患者,他们平时几乎没有咳嗽、咳痰的症状,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然而,一旦遇到感冒、呼吸道感染等情况,病情就会迅速恶化,甚至发展为严重的呼吸衰竭。这是因为肺部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在肺功能下降不超过50%时,身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维持基本的呼吸需求,所以症状并不明显。

误区四:症状缓解就可以停药

不少慢阻肺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症状得到缓解后,就自行停药,认为“不喘了就不用吃药了”。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慢阻肺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目前的医学水平虽然无法完全逆转已经受损的肺组织,但通过药物治疗,如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延缓疾病进展。

误区五:得了慢阻肺就不能运动

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运动要讲究方法和强度。一般建议从低强度的运动开始,比如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慢走,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速度。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式,动作舒缓,配合呼吸调整,也非常适合慢阻肺患者。此外,呼吸操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呼吸模式,提高呼吸效率。通过这些运动和训练,患者的运动耐量会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显著改善。当然,在开始运动前,患者最好咨询医生,根据自身的肺功能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确保运动安全有效。

慢阻肺虽然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避免陷入常见误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无论是吸烟者还是不吸烟者,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重视肺部健康,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