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波忠  单位: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8
499

在谈癌色变的今天,胃癌这个“健康杀手”悄然潜伏在我们身边。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发病数占全球的近一半,每年新发病例众多,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难道胃癌真的防不胜防?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养成的饮食习惯,正在不知不觉地为胃癌“推波助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揪出这些危险的饮食习惯,看看胃癌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高盐饮食:胃黏膜的“隐形杀手”

1.高盐如何伤害胃黏膜:大家平时吃饭是不是口味比较重,炒菜时盐放得比较多?又或者超爱吃各种腌制食品,像咸鱼、咸菜、咸肉之类的?可别小看了这过量的盐,它可是胃黏膜的“隐形杀手”。胃黏膜本是保护胃部的一道重要防线,然而长期摄入高盐食物,就如同让胃黏膜泡在盐水里。高盐的渗透压会破坏胃黏膜的结构,使其变得脆弱,失去原本的保护功能。

2.腌制食品中的致癌危机:腌制食品在给我们带来独特风味的同时,也暗藏危机。在腌制过程中,食物中的硝酸盐会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但它能与食物中的仲胺等物质结合,生成亚硝胺,而亚硝胺可是一种强致癌物质。经常食用腌制食品,就等于频繁地给胃部输送这些致癌物质,胃癌自然更容易找上门。

三餐不规律:胃的“紊乱节奏”

1.不吃早餐的危害:早上时间紧张,很多人选择不吃早餐,直接奔向工作或学习。但你知道吗,经过一夜的睡眠,胃内的胃酸等消化液已经积攒了不少,却没有食物可供消化。此时胃酸就会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此以往,胃黏膜很容易受损,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有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早餐的人,患胃病的概率比规律吃早餐的人高出20%左右,而这些胃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胃癌。

2.暴饮暴食与过度节食: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看似是两个极端,却同样会给胃带来沉重的负担。暴饮暴食时,胃需要在短时间内容纳大量食物,不得不超负荷工作,胃壁被过度撑开,胃蠕动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消化液分泌紊乱,不仅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还可能损伤胃黏膜。而过度节食的人,胃内长时间没有食物,胃酸却依然在分泌,这些胃酸就会腐蚀胃黏膜,同样会引发胃炎等问题,为胃癌埋下隐患。

偏好油炸、烧烤、熏制食物:致癌物质的“入口关”

1.油炸食物的危害:油炸食物香脆可口,深受大家喜爱。然而,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我们也摄入了大量的油脂。这些油脂在高温油炸过程中,不仅会使食物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还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如丙烯酰胺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增加身体的代谢负担,对胃黏膜也有一定的刺激和损伤作用。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物,会让胃黏膜持续处于受损状态,久而久之,就可能引发胃癌。

2.烧烤、熏制食物中的致癌物:烧烤和熏制食物独特的风味让人欲罢不能,但它们也是致癌物的“重灾区”。在烧烤过程中,肉类中的脂肪滴落到炭火上,会产生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苯并芘,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而且,肉类在熏制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烟雾,烟雾中同样含有多种致癌物质。经常食用这类食物,无疑是在给胃癌创造机会。有研究指出,每周食用烧烤、熏制食物超过3次的人,患胃癌的风险明显高于很少食用的人群。

饮食不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健康的“双重威胁”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寄生于胃部的细菌,它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口口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水杯,甚至接吻等。在我国,由于传统的共餐习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相当高。幽门螺杆菌进入胃部后,会分泌尿素酶等有害物质,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胃黏膜反复受损,就容易发生癌变。

饮食不洁也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吃一些生冷食物,如生鱼片、沙拉等,或者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就很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此外,不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进入口腔进而感染胃部的机会。所以,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对于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胃癌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很多时候是不良饮食习惯长期积累的结果。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吧!毕竟,健康的胃,才是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础。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