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析后的头晕绝非小事,它可能是低血压、电解质紊乱或心血管问题的信号。那么,为何透析后容易出现头晕?患者该如何安全回家?万一在路上出现症状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并提供一套实用的应急指南。
一、透析后头晕的常见原因
低血压:最常见的“元凶”
透析过程中,机器会快速滤出体内多余水分(超滤),若脱水速度超过血管内血液的补充能力,有效循环血量骤减,就会引发低血压。研究显示,约20%~30%的透析低血压发生在治疗结束后2小时内。典型表现包括:站立时头晕目眩,甚至眼前发黑;心慌、出冷汗;恶心呕吐,严重时意识模糊。
电解质紊乱:隐藏的“导火索”
透析虽能清除多余水分,但对电解质的调节可能存在滞后性。例如:
低钠血症(血钠<135mmol/L):因透析液钠浓度设置过低或患者严格限盐导致,表现为乏力、头晕;
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过度使用排钾利尿剂或严格控钾饮食可能引发肌肉无力、心律失常;
低钙血症(血钙<2.1mmol/L):透析后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搐搦。
心血管功能代偿不足
长期尿毒症会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心肌钙化、心室肥厚),血管弹性下降。透析脱水后,心脏需额外做功维持血压,若代偿能力不足,易出现:
体位性低血压:从透析躺椅坐起或站立时,血液因重力作用淤积在下肢,脑部供血不足;
心律失常:透析后血钾波动可能诱发早搏、房颤等。
其他因素
贫血:血红蛋白<100g/L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大脑缺氧引发头晕;
药物叠加作用:透析后服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镇静剂(如艾司唑仑)可能加重血压波动。
二、透析后回家路上的应急措施
立即停止活动,安全就地休息
优先选择坐下或蹲下:若站立时头晕,迅速扶住墙壁、栏杆或座椅,缓慢坐下或蹲下,避免跌倒;
抬高下肢:若条件允许,平躺后将双腿垫高(如用随身携带的小枕头),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
解开紧身衣物:松开领口、腰带,减少胸腹部压迫,改善呼吸和循环。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需谨慎)
少量多次饮水:若无水肿、心力衰竭,可小口啜饮常温白开水(每次10~20ml,间隔5分钟),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
含服咸味食物:若怀疑低钠血症,可含服话梅、橄榄等(每日钠摄入不超过2000mg),但严重心衰患者需遵医嘱;
避免盲目补糖:头晕若由低血糖引起(罕见于规律透析患者),可含服1~2颗硬糖,但需警惕血糖波动。
监测症状变化
记录关键指标:若有家用电子血压计,可测量血压和心率(正常血压<140/90mmHg,心率60~100次/分);
观察伴随症状:若出现胸痛、剧烈头痛、言语不清、肢体麻木,可能提示心脑血管急症,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安全转运至医疗机构
症状持续不缓解:若休息15分钟后头晕未减轻,或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应呼叫救护车(优先选择有监护设备的车辆);
自行就医的风险:步行或骑车可能因头晕摔倒,建议家属陪同乘坐出租车,途中保持头部稳定,避免颠簸。
三、如何预防透析后头晕
透析过程中的配合
控制超滤速度:与医生沟通调整脱水速率,避免单次脱水超过干体重的3%~5%(如干体重60kg,单次脱水不超过3kg);
避免空腹透析:透析前1小时可少量进食(如半片全麦面包和1杯牛奶),防止低血糖;
告知不适症状:若透析中出现头晕、冷汗,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必要时提前结束治疗。
透析后的过渡管理
延长休息时间:透析结束后继续平卧或静坐15~30分钟,待血压稳定后再起身;
缓慢改变体位:遵循“三个1分钟”原则——坐起后静坐1分钟,站立后静站1分钟,再开始行走;
避免独自回家:尽量由家属陪同,尤其是高龄、有跌倒史的患者。
日常生活习惯调整
限盐限水:每日盐摄入<3g(约半啤酒瓶盖),避免腌制食品;每日饮水量=前一日尿量加500ml;
定期监测指标:每月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心电图,及时发现贫血、低钾等问题。
结语
透析后的头晕就像身体发出的“警报”,提醒我们关注潜在的健康风险。它可能由低血压、电解质紊乱或心血管问题引发,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正确的应急处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化险为夷。




